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生物进化论

时间:2019-03-17 17:19:43    来源:
生物进化论

近些日子联想到一些事情,诸如:某家人即将遭遇不幸的事情,就有不知哪里来的“野狗”在家附近哀叫似哭泣;某家人久病卧床,即将离世,也有乌鸦在房顶盘旋长鸣,声音凄彻;邻里之间,身边的人事往往在梦境中竟也有预知,甚至逝去的亲人或信奉的神灵也能在梦里有所嘱托……这里面似有某种特定的联系,但依科学的观念,这些都是扯不上关系的事。可这些事情在69乐园中经历得多了,难免就思虑得多些,某一次的灵感闪现在脑海里时,感觉是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出口,一时欣喜,放手而作。

可这些与生物进化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我要阐述的观点,这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大不相同了。他是作生物研究的,科研自然是要讲求科学性、严谨性,发表论述的观点是经过实践经验得出的,是符合科学常理与自然规律的,虽然理论的最初的一些猜想是后来发现的谬误,但这些结论都是以真理与伪真理被世人接受的。我今天是以一场精彩的比赛的形式提出来,文学嘛,总免不了一些夸张与想象,读来增加一些趣味性也是很好的。

这些事物怎么就和生物进化扯上关系了呢?这缘于前些日子看过的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籍。那里面记载介绍了各种有趣的植物,有捕杀生物的植物杀手;会生产天然食品的树木;有有在环境变化中自我进化而生存的植物…这些奇特的本领似乎超出了植物的本能,似有脑力,能感知、会谋略。可转念再想想房前屋后这些丛草树木,它们也是有序生发,依节气自然生长,恍然觉得这惯见的身边植物却也与书上记载的有相似之处,只是没那么亮眼、不传神罢了,就像牛顿见苹果落地一样,一般人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通过这些新奇亮眼的植物的生命活动,再重新来看周围熟悉的植物、动物,发现这里面也存在着某种联系,总有相生相克的原理,这就构成了生物链条。包括人类在类,都处在食物链之中,也就是说一条食物链里的吸收是相通的,用简单的图示表示的话可以绕成一个圆形,是可以循环往复的。可食物链里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是大不相同的,而且还存在着等级性的差异,那么,就只有从微观世界里来寻找答案。

任何生物,都有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或者是构成细胞的分子、原子等,这些相生相克的生物从微观的概念来讲,只不过是一种转化、吸收的过程,也就是说,构成生物的最细小的单元是相同的。那么,其他生物能拥有人类所认可的智慧又有什么奇怪呢?或者,任何生物在它自己的圈子里的行为怎么能拿到人的观念中来评判呢?

再说说生物吧!我觉得生物都是有记忆的,动物的记忆自不必说,除了对对生存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些都能让动物产生记忆。比如近年来山里牵线围捕野猪,起初是有效果的,但后来就收效甚微,高压线成了摆设,或只是一条警戒线,再无野猪上当,因为它对这种线起了记忆。植物呢,也是一样,它能感知周围环境,向阳而生长,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它也能自我进化。总之,生物从微观上来说,稳定的记忆就是基因,基因与环境决定生物的形态,记忆的基本单元是电信号,就像人的生命活动一样,都是通过电信号的传递完成的,电信号的有效储存机制就形成了记忆。因为生物有了记忆,当外部环境与内在结构发生变化时,生物在没有消亡的情况下就会变异,而生物也只有通过这些变异才能正确进化。所以说,记忆才是生物进步进化的阶梯!

回到上文,若生物之间既有相通,都有记忆,可否将生物打散而记忆不灭?就拿人来说,人的持久记忆可以终其一生,若人死,其记忆自不能由人表达,但并不能视为消逝,其记忆尚以微电荷的形式存在。肉身为虫食,则虫受电荷,但又不能为虫破译或表达,若虫又为其他生物食之,再阴差阳错的为另一人收纳,则记忆将影响其人。当然,这种概率是极其微小的,如将一升芝麻撒入田野,再将其一粒不少、秩序不乱的收检起来。为此,便可以解释同胞姐妹之间尚有心灵感应存在,乃记忆电荷之功也。再如尘世男女,一见钟情或独有偏好,仍可以为是他们之间曾有同种记忆电荷在发力,这种记忆电荷最初应是出于同处。譬如一物,原始生命之初,生物当以自喜自吸,然后来被打散,再接近碰撞,势必相吸。当然,这种传递承接的同种记忆电荷当有一定的数量方可形成合力,产生影响。

由此,亦可解释人的梦境。人之梦境,十之八九是身边之事、物,然尚有极少数梦境无从料想,为何?梦乃人沉睡之所见,即人体休息,大脑依旧没有安静,神经静止,然而记忆电荷依旧游移。正是如此,那不为人知、不为人控制的收纳的记忆电荷才能释放,这些电荷所显现出来的有的完整,有的断断续续。

再说,狗的嗅觉灵敏世所公认,然无人可解释人将灾祸狗亦能嗅之,岂不是为“先知”?若人与狗之间有相通的记忆电荷,或更容易带相通的记忆电荷,那么,人将灾祸,狗感之,自生悲戚,哀嚎哭泣。乌鸦亦是如此,乌鸦喜食腐肉,然人未死,鸦先鸣,是以记忆电荷感之而有不适,或喜将有肉吃。

说到生物,反问之,既然生物死非死,而是分解散之,那古生物为何一去不返?尤为感叹的是恐龙的灭绝,殊不知恐龙的灭绝乃是全球性的一片火海,生物的记忆泯灭于此,没有了完整的记忆电荷,恐龙不复生也!近代亦有生物灭绝,也有新物种诞生,作何解?生物极细微之处既是相通,即可重组,亦可重生,只是重组的概率较大,重生的概率极小罢了。正所谓“人留后事草留根”,生物的意义也包含着生物本身遗传的记忆电荷与后天所处环境,所感所遇的记忆电荷能传下来,就是存在!

此一篇纯属作者的奇思妙想,非理论认证。

本文非版权作品,若《小越美文网》因转载时无意间侵犯了您的各项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