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说中国游客在国外有不文明举动时,除了痛心疾首,还要大谈特谈素质。去年,发生了吉林长生药业问题疫苗事件,最近报道,该处理的都得到了“严肃处理“。谈到素质,就扯到学习与教育,认为素质不好,都是学习教育不够造成的,果真如此吗?
看过很多腐败官员的忏悔录,自我剖析贪腐原因时,无一例外地将疏于学习作为首要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是偶然巧合吗?不是。这是官员们习以为常,甚至驾轻就熟的思维方式。无论是自我检讨,还是年终小结,无论是民主生活会,还是述职报告,谈问题,摆不足时,第一条都是疏于学习,或不加强学习。官员们写下这条时,自己都觉得搞笑,因为,这是一句最保险和管用的假话。
在我看来,官员们最不缺乏的就是学习。
电视里、报纸上、网络中,言必谈学习。会议上、文件里、指示中,都大谈学习。大的活动之后,都要专门组织学习,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每个单位都有学习园地、读书角、阅报栏。各种小册子、单行本、张贴画印数惊人,不计成本。还有各种学习班、进修班、培训班、论坛、研讨、讲座、讲堂、沙龙,都与学习有关。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各种提法层出不穷。动员大会、廉政大会、法纪大会,都必讲加强学习。舆论机器谈到学习,渲染到似乎比吃饭还重要,不谈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么强调学习,重视学习,夸大学习,有效果吗?基本没有,或者说,收效甚微。为什么?看看学习成果就知道了。据报道,我国是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远远落后于以色列、日本、美国。每年出版大量的书刊、报纸,出了出版社的大门,使命就基本结束了。有的油墨香味还没有退去,就进入废品站了,能够入眼、入脑、入心的出版物少之又少。
现在是多媒体时代,一部手机,想看的内容都有,明知印刷品几乎没人看,还在大量印刷和发行,浪费的纸张、油墨用来印刷免费学生课本和作业本,该有多好啊。免费送上门的报刊,人手一份,还嫌不够,剩下的都当废纸束之高阁。曾经明令禁止县一级不准办报,暂停了很短的时间,又卷土重来了。禁止印发不必要的会议文件,坚持了不长时间,现在仍然还在印发。不印,就感到不放心,感到会议没气氛,没效果。有的会议材料,散会后压根就没有带走,而是放在座位上,即使带回去,一般也不会再看。各单位的读报栏、报刊室,又有几人拨冗问津?
学习最无效的恐怕还在反腐领域。
我没有见过哪位官员通过学习改过自新或悬崖勒马的。腐败官员,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有的还是学习的组织者。回放他们在廉政大会上的讲话,哪次不是言之凿凿,深刻感人?台上讲的人和台下听的人,似乎都受到了很强烈的教育。会议结束后,几人能按照说的和听的去做?如果学习能使人幡然醒悟,就不会有那么多官员贪腐了。
夸大教化的作用,不仅造成无谓的浪费,也容易造成措施上的偏误。老百姓普遍感到这几年反腐成效很大,官员们的违法、违纪收敛很多,至少没有以前那么明目张胆了。那不是学习学出来的,而是查处惩戒,建制立法震慑出来的。
从来没有听说美国总统把政府官员召集起来开廉政大会,也没有听说他们定期组织官员学习,但是,那里的官员被查、被抓很少听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制约、权力钳制和罪责查究。法律在那里,出问题就查处,就追究,没有人组织你学习,说到底,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学与不学,你自己看着办。只要你不犯事,你不学也没有人逼迫你去学。只要你犯事,学得再多也是白搭。
这几年,醉驾、酒驾少了。是学习学出来的吗?不是。是醉驾、酒驾入刑,路上严格查究,严惩不贷的高压态势逼出来的。过去,没有扣分、罚款,驾驶员违章,就组织学习。学来学去,违章的还是屡教不改。记得,我们单位的驾驶员每个月都去交警队学习,每次学习回来,从来听不到他的忏悔之声,只听到他的牢骚满腹,高声发泄对学习的不满。这样的学习,不但没有起到正向作用,还为抵制交规推波助澜。
最近,与从外地回来过年的朋友闲谈,无意中扯到文明驾驶这个话题。他说,大城市居民驾车比县城居民的素质高,礼让行人,不随便变线、超车、超速,夜晚行车不打远光,而且,还主动与对向来车交换灯光。我说,这不是大城市的人素质高,而是大城市交通管制严格,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到处都是摄像头,任何交通违章,都难逃法眼,一旦违章就受处罚。县城就不一样了,很多路口没有监控,没有摄像头,执法存在死角,虽有红灯,胆大者仍然照闯不误。因为,即使闯了红灯,也不会受罚。红灯失去了威慑力,有谁会害怕呢?作为一个开车者,谁不知道红灯不能闯,谁没有学过交通规则?然而,懂与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单纯学习交通规则,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驾车者吗?永远也不可能。
素质不是学习学出来的,而是规则逼出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规则被破坏殆尽,人们没有规则意识。不但没有规则意识,还以破坏规则为荣,把破坏规则作为一种革命。这样的遗毒,现在仍然还在。文革以后,依法治国,逐步制定规则,恢复规则。现在,规则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没有完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了规则,怎么才能使人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有人说,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加强普法宣传,提高法治意识。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法治意识,不是学习教育树起来的,而是通过严格执法,加强司法造就出来的。现在,人们依法办事的意识越来越强,不是普法普出来的,而是通过严格执法,感到不依法办事不行了。不依法办事就要遭受制裁和损失,就要增加成本,不得不循规蹈矩。
最典型的是民事司法领域。过去,很多当事人根本不把法院判决当回事,欠钱不还,我行我素。按理不应该这样。我曾与一位美国律师交流过,他说,这简直不可思议。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学法、普法不够吗?不是。我们都有普法五年计划,现在,已经到了“七五”普法了。每次五年普法,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没有看到有多少实际效果。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这几年人民法院在民事执法中,采取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具体的执行措施。比如,失信黑名单制度,失信限制高消费制度,财产保全冻结制度,拒执拘留制度,拒执刑罚制度,使被执行人无论在天上、地下、水上,都无地藏身,寸步难行,因而畏惧执行,不敢造次。去年,我办理的不少案件,都是债务人主动履行结案的,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再比如环保执法。环保法早就有了,原来如同废纸一张。有了环保法,环境不但未见改善,相反更加恶化。为什么?是学习宣传不够吗?不是。是因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成的。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环保法基本还是原来的环保法,只是有所修订。但执法力度大不一样了,处罚力度大不一样了,使大家都感到害怕了。这几年,采取了大量强制措施,进行环保整治、检查和执法,征缴环境保护税,一下子使老板们的环保意识和素质提高了许多。如果还是不疼不痒、和风细雨、依赖教化,环境永远不会改善,环保素质永远不会提升。
看来,提高人的素质,我们不能再继续迷恋学习和教育了,而要从规则抓起,从惩戒抓起,形成倒逼机制。用规则规范行为,用规则培养习惯,用规则提升意识。
规则永远胜过千言万语和苦口婆心。
刘文华,男,法律硕士,律师,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