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阶段,
	我们不能给任何一个孩子,
	轻易下判断语。
	他们属于生长阶段,有阶段性因素,
	阶段性是他们的特性。
	他们属于尝试阶段,有懵懂性特点,
	模糊区是他们的特区。
	-------✂-------------
	一、慎用“早恋”的判断权
	不少老师总是说,班级有人谈恋爱。
	我们总是会回应,
	你怎么知道的。
	-------✂-------------
	早恋,什么是早恋?
	过家家是吗,
	拉拉手是吗,
	多望一眼是吗,
	问一道题目的解法是吗,
	喜欢走在一起是吗。
	-------✂-------------
	如果是,
	那么大人们的这样行为是什么,
	不是早恋,
	而是越轨?
	有的名人那么得证据确凿,
	还不叫越轨,
	顶多定性为绯闻。
	-------✂-------------
	青春少年,男女之间,
	难道一定要三尺远,
	难道一定要授受不亲。
	专家说,对视三秒就有问题,
	三尺之内就有问题,
	那样的话,
	男女仇视,
	男女回避,
	才是正常。
	-------✂-------------
	大人们还知道男女搭配,
	上帝还知道捏一对男女,
	老师们应该知道,
	有些所谓的早恋,
	只是好感,
	只是喜欢,
	只是男女之间的正常亲近值,
	只是男女之间有效的性别比。
	-------✂-------------
	再说,如果在他们蛛丝马迹的时候,
	你就定性,你就出手,
	那么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他们会得到某种刺激或者鼓舞,
	干脆给你一个弄假成真,
	你会很快得到一个水落石出。
	-------✂-------------
	二、慎用“学不好”的定性权
	作为老师,
	我们似乎很容易
	并且很习惯给学生下“学不好”的判断语,
	某个学生数学不好,或者语文不好,等等。
	作为家长,
	我们也很容易收到老师的通告,
	说自己的孩子某门学科差,
	基本上是“学不好”的定性结论。
	-------✂-------------
	真是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
	真是要在幼小年龄里就定制未来吗,
	小学三年级就被认定数学不好,数学差,
	那么,可能这个本来不差的孩子,
	就真的差了,而且是一差到底,一差终身。
	-------✂-------------
	但关键是,是不是真的差,
	也许是假性的,
	就像近视,
	就像早恋,
	就像忧愁,
	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
	可能是你的教学方法他不适应,
	可能是他的理解还在路上,
	可能是评价标准出了问题,
	可能是他非学科的因素造成的影响,
	总之,有一千条理由可能影响你的判断,
	但可怕的就是没有一条理由是因为数学本身的原因。
	-------✂-------------
	一个孩子,
	正常的智商,
	基础教育阶段,
	按照基本的教学要求,
	达到水平线以上的要求,
	都应该不是问题。
	-------✂-------------
	假如,你对某个孩子某个学科,
	做了定型的判断,
	除非你是按照极值满分的标准,
	除非你是按照高位学霸的水准。
	否则,就不能说这个孩子某门学科差,学不好。
	都说吗,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
	从小一般,
	并且拿他们做励志、做少时了了大成气候的典范,
	其实,也许,是他们的老师误读了,
	他们本来小的时候都不笨,
	是因为老师笨。
	-------✂-------------
	永远不要在少小阶段对孩子的学科学习,
	进行好不好的简易判断,
	那很可能是误判。
	好与不好,应该是教学忌语,
	老师本来也没有这个定价的权利。
	-------✂-------------
	三、慎用“为你好”的爱心权
	为你好,
	是我们教育的传统金词。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好,
	每个人都会天性地为自己好,
	可是我们很多人,
	却顶着“为你好”的帽子,
	反而做出了很多不好的结果。
	-------✂-------------
	体罚你,
	历史上都是为你好的传统手段。
	为了你好,
	所以,我体罚你,惩戒你,
	这是什么逻辑,
	但却很有市场。
	-------✂-------------
	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
	所有的人都知道,
	可是,体罚,不是为了自己解气,
	也不是自己黔驴技穷的最后一招,
	体罚你,孩子,
	原来是为了你好。
	这一点,确实很多人却不知道。
	-------✂-------------
	所以,有的家长还对老师说,
	你该打打该骂骂,
	所以,有专家还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还有人而且还是大牌的专家,
	干脆就说,孩子不打不成器。
	-------✂-------------
	打别人,骂别人,
	原来是为别人好,
	罚站、罚抄、罚款,
	原来是不为自己,
	我们真的没有在“为自己好”吗。
	-------✂-------------
	还是那句话,
	要体罚,不要体罚孩子,
	干脆体罚自己,
	也让学生感受一下,
	老师通过体罚自己而“为了你好”的境界。
	-------✂-------------
	很多“慎用”,
	甚至是禁用,
	我们都在使用。
	有的是科学没有给我们依据,
	有的是教学没有给我们资格,
	有的是法学没有给我们权利,
	针对以上三种,
	我们还可以类举一些。
原创: 赵宪宇 杂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