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患脑溢血症,从此卧床不起
无法工作。当病情稍有好转时,他便抓紧这最后的宝贵时间,整理自己的作品
准备将其全部献给国家。7月,罗丹的病情加重。1917年1月29日,罗丹与五十
多年来一直与他厮守的露丝·贝莉正式结为夫妇。婚后不久,露丝因为受凉在
月16日不幸逝世,离开了罗丹。病体衰弱的罗丹受到这一沉重的打击后,再也没
能恢复过来
1917年夏天,罗丹发生了一次晕厥。在接下
的这个冬天,医生建议他到巴黎去,因为他空旷
别墅里一直没有装上暖气,人们担心他会像露丝
样着凉。但罗丹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一直在
着布置他准备死后留给人们的陈列馆。11月12日
人们听说罗丹得了“气管炎”。医生对罗丹进行
查后发现,罗丹的肺部已开始出血,医生对罗形
调说,他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11月16日,医生
想为罗丹注射一支血清。罗丹不住地呻吟着,竭
想避开针头。突然,他从床上坐了起来,向大寂
法国伟大的艺术家罗丹
道:“皮维斯·德夏瓦纳一点都不美。”
说完,罗丹就闭上了眼睛,像是13世纪的一尊古老卧像躺在了床上。11月17日,一代伟大的艺术家与世长辞。
十分奇怪的是,罗丹逝世后,法国政府并没有为这位伟大的雕塑家举行国葬;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海峡彼岸的英国,却为罗丹举行了极其盛大和隆重的悼念大会:甚至在当时的敌对国—德国,也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在法国,只有他的亲友和崇拜者们,在默东伊西宫为罗丹举行了一个简朴的葬礼。按照罗丹的遗愿,他被安葬在默东伊西宫的正前方,和他的妻子露丝合葬在一起;也是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一个复制的《思想者》守望在他的墓前。在罗丹众多的雕塑中,为什么独独把《思想者》放在他的墓前作为他的墓志铭呢?很可能凝神冥想的《思想者》正好是罗丹精神的最好写照:他整整一生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着。
从1880年开始,罗丹就开始创作《思想者》。他根据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箭》创作雕塑《地狱之门》时,就决心用自己的雕塑再现但丁诗篇中展示的灾难深重的人世间种种丑恶情景,力图体现诗中一句话“你们进到这里,就丧失一切希望”的含意。
最初,他想让诗人但丁坐在门上端的一块岩石上思考这一诗句,而在门的下面则是一大群在痛苦中挣扎的《神曲》里的人物。后来他不满意这个构思,把思想者改成一个强壮有力的裸体劳动男子坐在岩石上,躬身向前,右肘支在左腿上右手托着下颚,俯瞰着在下面苦海中挣扎的幽灵们,为人类的未来苦苦思索。他是那样的专注:日月的交替,时光的流逝,都不能中止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虑;他又是如此执着:天堂的明亮和欢乐,地狱的黑暗和恐怖,不会使他彷徨,只会使他从沉思中觉悟、奋起而与命运抗争。这时,这个裸体男子已经不再只是诗人但丁,而是人类的象征。
看到地狱的恐怖惨景,面对人世间痛苦的挣扎,《思想者》那双深沉的目光以及奉头触及嘴唇的姿势,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神情。这个巨人已经完全“陷入沉重的深思”。在思想的重压之下,他紧缩全身,屈膝咬牙,在那角斗士般强壮的躯体上,每一块肌肉都因专注的思考而紧张地隆起,甚至连脚趾都翘了起来,似乎他不仅在用脑子,而且在用全身的力量来思索。《思想者》全身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极其独特和充分地表现出来,从他身上看到了那一股亟待进发的巨大力量。罗丹说“他不再是梦幻者,而是一个创造者。”
《地狱之门》中的主像《思想者》就是这样产生的,后来经过放大,成为一件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作为罗丹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鼓舞人类的重大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欧洲各国革命思潮空前高涨,《思想者》又成为鼓舞理性思考和采取行动的象征,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正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罗丹自己的思想,所以他要在自己死后把这尊雕像,作为他的墓石和碑文。
1906年,罗丹艺术的崇拜者通过募捐把《思想者》翻铸成铜像,安置在巴黎伟人祠前。罗丹的思考和奋斗终身,为人类创造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财富。他的学生布尔德尔曾这样谈到自己的老师:“他的同时代人穿行过他的大理石、青铜像的森林…从这作品的海洋里学习姿态和运动起伏的激情。
用“森林”和“海洋”这两个词来形容罗丹作品的雄伟与浩瀚是非常恰
的。在欧洲近代雕塑艺术史上,罗丹占有突出的地位。人们称赞他“为现代群
塑的暗淡房间,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把曾经受歧视和没有地位的雕塑事业
创造成大有可为和充满希望的艺术……使长眠的雕塑苏醒,恢复了近代雕塑
生命”。人们还把罗丹和他的学生布尔德尔、马约尔誉为“欧洲近代雕塑的三
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