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祥(四川)
年年人间四月天,今又人间四月天。宜宾李庄在我心里,因为有林徽因的存在,最美的季节当是人间四月天。所以,我专门挑选了草长莺飞的四月,来到这个长江边上的古镇,寻访这位民国才女留下的芳踪,感受林徽因诗歌与爱情的气息。
顺流而下到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再沿长江左岸往前数十里,便见到了这座曾经的南溪小县城,见到了坐落在时光深处的李庄。
和川内的黄龙、柳江、清溪等诸多古镇相比,李庄的古镇风貌大同小异,依然是典型的穿斗结构的川南民居,排列成一条条宁静悠远的街道;依然是古朴的风火墙耸立在青砖碧瓦之上,木板拼接的铺面里经营着糕点、干果、竹编等土特产品;依然是傍水而居的水码头,江边停靠着不少南来北往的船只。但我坚信曾经有林徽因的裙裾姗姗飘过,有梁思成轻挽着爱人手臂缓缓走过,古镇就一定会有别样的韵味和内涵,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迷人魅力。
刚下车时,一阵微醺的酒糟气味,就随江风扑面而来,猝不及防地拥抱了我们,就像抗战时期热情欢迎同济大学师生等诸多逃亡之士的到来一样。但很快的,这些小作坊吹来的酒香,就被遮天的街树层层滤过,变得清新淡雅了不少;一块“中国李庄杯·十月文学奖”颁奖典礼的巨大宣传牌,醒目矗立在江边的一栋建筑前,更让古镇有了不同凡响的气质。徜徉在店铺鳞次栉比的正街,脚步走过一座座或古朴或中西合璧的寺庙、祠堂或会馆,走过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师生曾经的校舍,和傅斯年、陶孟和、李济、吴定良等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故事,打听着去往上坝村月亮田的路径。善解人意的李庄人似乎知道我是冲着谁去,总是骄傲地不厌其烦地指点着,从热闹的正街往左拐,穿过一线天般狭窄的席子巷出去,再过围着石栏的双水井往上游一千米,看见一处“L”型结构的平房就是。
其实一开始来李庄,我就在琢磨着“月亮田”这个诗意的名字,但不知道是因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住所外,有四月天的农田如弯弯的月亮,还是因为有了女诗人的美丽存在,才把这个好听的名字赋予了这片土地?
寻寻觅觅来到月亮田,走进那处被油漆成黑色、亦被称为张家大院的小平房,这里依山面水,背后是不高的一脉浅丘,万里长江从不远处流过。一块“中国营造学社”的匾额,无声述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以及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报效国家民族的坚韧与执着。据说那仅有的两期《中国营造学刊》杂志,就出自这座简陋的平房中,其中一期还是林徽因拖着患病之身,和梁思成一文一图编辑成的。门前的一块菜地里,矗立着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塑像,用艺术的语言记载着他们夫妻抗战岁月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深。有记载说:林徽因曾托人从程度的农贸市场,带回来几株西红柿种在脚下的这块菜地里,因为这是西红柿第一次引种宜宾,引得李庄不断有人来看稀奇。也许由于数十年间地形地貌的变迁,眼前只有一块挨着一块的、形状不十分规整的平缓沙地,没有找到有如弯月的漂亮农田。
原来的张家大院应该是不小的吧,文献里记载的两个偏院现已不见了影子,还有那些被后人追忆的香樟树、芭蕉林、桂圆树,以及桂圆树上绑着供晨练的竹竿,也都消失在了时光深处。只留下正房的几间,为原来营造学社办公室和部分宿舍。房屋是那时常见的板式木门和木墙,穿斗梁柱间编着竹笆抹着泥灰。最大空间的工作室窗户依然窄小,全靠房顶的几片玻璃亮瓦解决光线不足的问题。屋子内摆放着李庄人家的八仙桌和长板凳,靠窗的地方另安了一张书桌。屋后有个小天井,阶沿上生长着不少青绿的苔藓和一些杂草,也沉淀着岁月留下的尘埃。
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家的卧室,在正厅左边的一间。铺地的木质地板经不住时光的摧残,已经衰朽得严重,踩上去就会发出一阵嘎吱嘎吱的声响,是我和别的来者都不得不反复轻了脚步,仿佛怕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房主人安息的灵魂。透过不大的门窗,可以眺望长江的滚滚东逝之水。
在我的情感取向中,我还是偏向于文学以及爱情故事里的林徽因,喜欢她写作的诗歌《你是我的人间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款款深情流溢于字里行间,又慢慢浸润温暖着你的心灵。有人说此诗是写给徐志摩的,是对二人爱情的吟唱,我深以为然。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豆蔻年华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诗歌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他们曾一起组织新月社,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二人四年后重逢时,林徽因已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林徽因痛惜不已,为此写过很多的回忆和悼念文章。而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牵手,同样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据说新婚之夜,梁思成曾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回道:“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在美国攻读完建筑与美术回国后,先后创办了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和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正当二人准备一展宏图之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得不踏上流亡之路,带着一家跋山涉水达三个月之久,先后经历了长沙的第一次空袭和去往昆明的舟车劳顿。儿子梁再冰后来回忆:“在离开北平前,父亲就常常背痛,医生诊断他患了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并为他设计了一副铁架子‘穿’在衬衣里面以支撑脊骨。在旅途中当然加重了他的负担,但父亲并不把这放在心上。当我们经过湘黔交界的晃县时,母亲突然感染了肺炎,高烧至40度。”1940年初冬,为了就近利用西迁到李庄的中央研究院的资料,林徽因随梁思成离开昆明,向位于川南的这座偏远古镇走来。
也许是林徽因青春芳华的北平,四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京郊外长城下杏花盛开如彩霞飘落,城里的四合院中火红的茶花桃花映着绿色的窗纱。但川南的春天要来得早许多,到了人间四月天时,春日早已褪尽了春红,浪漫的桃红梨白早已成落花流水,少了许多少男少女式的浪漫热情。在剩下的晚春和夏季里,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挂果和孕育,是心心念念地盼望收获。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李庄岁月,就是川南草长莺飞的人间四月天,少了许多春花秋月的浪漫,多不不少人间烟火的实沉。在上坝村月亮田的日子里,林徽因把花前月下暂且放一边,把曾经的浪漫爱情转化为夫唱妻随、相夫教子,用深沉的爱恋温暖着颠沛流离的岁月。他们也会去到庄稼地或长江边散步,林徽因身穿素色旗袍,轻挽一头秀发,努力保持着“太太的客厅”里女主人的优雅姿态;梁思成身着有些发旧的西装,身挎那时不多见的相机,举手投足间尽显绅士风范。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二人的身影都是月亮田的一帧风景。
长江边上的潮湿气候,连续持久的逃亡奔波,加上李庄并不充裕的物质条件,林徽因的肺病又发作了,长时间卧床不起。在给美国友人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的信中,梁思成描述了他们在李庄的生活:“很难向你描述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 林徽因身体条件稍微好转,偶尔也随丈夫走出李庄,就近考察川南的古建筑。1942年他们来大足考察时偶遇风寒加重了病情,回到家就卧床不起,一趟就是四年。他们的好友、重庆美国驻华使馆的费正清夫妇到李庄探望,深为他们的困境忧虑,回重庆后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他们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这是中华赤子的铿锵之言,让我们在羡慕和讴歌他们情投意合伉俪情深的同时,更感动于他们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的那些日子里,病床上的林徽因,用写作诗歌的手翻阅枯燥的《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对丈夫的书稿进行细致的修改、补充、润色。《中国建筑史》这部重要著作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终于在夫妻二人以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初步实现了梁思成早年的学术夙愿,将中国古建筑研究事业推向了一个巅峰,并为催生现代中国建筑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
在李庄的六年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多情才女林徽因都对丈夫不离不弃,用娇弱的患病之躯,以常人难以置信的坚韧付出,回答了梁思成的新婚之问,兑现了自己重如千钧的爱情承诺,让这座长江边的古镇,因他们的爱情传奇和家国情怀而增色添彩,光耀千秋!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朱仲祥,男,四川夹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