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风刮过所有的路……我悲哀的灵魂,多么痛苦,忧伤永不止息……”歌声拖着婉转的调子,忽而低沉,忽而高升,仿佛风中的尘埃,从大楼的内院传来。小说《小外套》的主人公保罗就住在这个拥挤着难民的大院里。
在纳粹执政后的岁月,保罗被父母从维也纳送到巴勒斯坦的一个“儿童之家”(寄宿学校)在那里,保罗和二十个他不喜欢的男孩睡在一间臭气熏天的房间里,还常常受到辱骂,有时还要挨打。年级长却说,孩子们,这就是我们打算教你们的,即使在地狱里,也要活下去。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保罗已慢慢习惯了学校里的生活但有时夜间还躲在潮湿的床上悄悄哭泣。他对难得来看他一次的父母亲说,带我一起走吧。却被父亲重重地扇了一巴掌。父亲只答应战争结束后再带他回家。然而不久,保罗发作了一场严重的气喘病父母亲只得把他从学校接回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南部的家。
保罗他们家只有一个房间,在一个挤满了难民的大院子里,和另外两个家庭共住一个公寓套房。这个大院子是各种语言的混杂之地,人们从各个国家逃难而来,操着波兰语、拉丁美洲语、匈牙利语、德语和依地语,一切都显得那么混乱,人们的生活目的仅仅为了生存。声调尖锐而又悲伤的拉丁美洲歌曲每天在院子里回荡,带着浓浓的乡愁。弱智姑娘阿芙洛狄蒂手臂上刺着只有纳粹集中营里才会见到的蓝色的号码,象征着苦难和死亡。大院里还住着许多孩子。其中一个叫维特尔的大孩子,整天粗暴地欺凌保罗,将保罗当作他的奴隶。保罗的父亲失去了工作,在特拉维夫只能干起了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货品的营生,为了讨好那些家庭主妇,每天迈着肿胀的脚去向她们鞠躬。母亲丽莉是一家工厂餐厅的厨娘。他们在冷酷现实的磨难和挫败之下对生活和前途灰心丧气,对保罗只是粗暴简理发师法卡兹,法卡兹使保罗摆脱了维特尔的控制和联欺压,更重要的是他引导保罗进入了奇妙的音乐世界,从此改变了保罗的人生,而他的正直与豁达也强烈地影响了保罗对生活的理解
《小外套》的作者为以色列当代著名的小说家露丝·艾尔莫格她曾当过多年教师,后专职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她通过小说创作反复表达的一个主题,便是艰难时世里童年生活的卑屈与痛苦流亡生活中备受蹂躏和颠沛凄苦。这些都是希伯来文学中人们熟悉的主题。她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孩子们因跟随父母流亡的经历或生活中的悲剧而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她对她笔下的人物一概寄予深深的同情。那些孩子,或者内心万分孤独,或者走上堕落的道路或者处于孤苦无援的境地,露丝指出,只有当他们从艺术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时,才会真正在精神上得到拯救
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能使少年变得野蛮或者卑屈,他们或是孤儿,或常常感到孤独,因受侮辱而愤怒、痛苦,有时还伴随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他们有时会产生激烈的冲动,生存的愿望或者复仇的心理可能会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变态。这种时候,如果进行种学习,例如绘画、拉小提琴,或者学一门手艺,都可以使他们有所依附,好比多了一根拐杖,能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踏实,感到生活有了方向。露丝的小说语言精确而带有浓重的抒情凤格,力图揭示在艰难时世里长大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日常活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一一他们像盲人一样去触摸一切、倾听一切带着强烈的感情,但对这一切都缺乏理解
在《小外套》中,露丝·艾尔莫格将沉重的文学主题与貌似平谈无奇的日常生活场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造成了异常生动的艺术效果。现代生活迫使犹太人还渐背离了先辈们严格的宗教观念和行为规范。恶少年维特尔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常遭到父亲殴打,性格扭曲,成了虐待狂,像个纳粹分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同伴,以处心积虑地折磨保罗为乐事。而小说描写战时的维也纳、巴勒斯坦,犹太移民中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遭遇既是大多数犹太人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犹太民族几千年来历史境况的缩影。世界像个混乱的大杂院,苦难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像是地狱,但即使是地狱,人还是要活下去。露丝·艾尔莫格通过儿童的眼睛来观察和表现这一切,更有利于增强小说的感染力。惊慌而孤独的儿童竭力想感受成人世界的爱与光明,然而他们成长的环境是破败肮脏的地方,冷酷无情的现实世界将击碎他们幼小的心灵。还好有艺术,艺术对人生的补救作用是《小外套》的重要主题。挣扎谋生、负担过重的双亲无暇顾及保罗的生活。保罗和理发师法卡兹交上了朋友。
法卡兹是一个有知识的人,在希特勒上台前,他有过家庭,但一切都毁于法西斯的屠杀和战争中。他同保罗成了好朋友,充当了一个聪明的“父亲”的角色,他引导保罗学习音乐、走上艺术之路。艰难时代的生活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艺术的想象和活力却能使生活变得容易一些,也能使人从精神上得到解脱。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有知识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人生。
摘自《月亮下的蛋》
作者: 若隐\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