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看书就会,合书就废,该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时间:2020-10-18 16:46:58    来源:
 
< 整理:阿九  校对:佳玲 >
 
 
 
 
 
【话题】
看书就会,合书就废。
 
【背景】
看书的时候,感觉收获非常的大,但是一合上书,感觉好像什么也没看过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感谢话题提供者】@叶永泉 | 深圳 | 电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期有哪几位同学的精彩讨论被选中。
 
 
 
看书就会,合书就废?
 
濮阳-李朋 08:57
学的时候关联一个真实案例,可以是自己的、见到的甚至是影视剧中的,将两者深度分析、想透,以后有类似场景出现,会自然的浮现(联想)出当初的思路,再结合当前分析判断就很轻松了,多次成功后会有那种一眼看透的感觉。
 
 
时光漫步 09:03
阅读效率取决于已有的心智
框架,在同一领域的内容里,本身拥有的知识量越大,其阅读效率越高。万维钢说,当你学习阅读的时候,内容中应该有大约85%是熟悉的,有15%是意外的。这样的学习最有效率。这个结论称为“85%规则”,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
 
 
伪装 09:13
正常状态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或者都有这样的倾向,只不过你有点焦虑,希望自己记住的多点。
 
我的建议可能比较奇葩,请考虑后再决定是否接受:
第一,接受这个感觉,不是承认,不是放弃,就是接受,就像家里那个爹再怎么不省心,你还是从内心里认为这就是你爹。
 
第二,越记不住就越是要多看书,而且同时看个十本八本的书,交叉着看。
 
第三,摆正心态,没收获才是常态,农民和牧民没啥区别,都是要用时间来换收益,时间不够,别着急。
 
第四,带着问题看书,先走问题后找书看。
 
第五,试着写点什么吧,一个字都行,不输出,你怎么知道自己输入了点什么?
 
第六,懂得取舍,你记不住的,就是你不想记住的,记不住也没啥。
 
就这样,有用请拿走,没用也可以骂两句,我是认真的,不是每一个意见都值得尊重和听取。
 
 
魏嘉琪 09:27
首先接受它:看书其实和吃饭是一样的,我们从小到大吃了多少食物根本数不清,其中99.9%都作为废物排出了体外,只有0.1%的营养形成了我们筋骨血肉,看书也是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心,毕竟人的大脑是有记忆周期的,不能指望着当百度云盘用。
 
看书时候思考:看什么字句并不重要,伴随着思考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调动相关领域知识进行互补,比如阅读施展老师的新书《溢出》,需要调动出自己之前对供应链的理解和《枢纽》中中国作为全球枢纽的理论解释,相互融合加深理解,同时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
 
以教为学:许岑在《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中提到的反向输出,用自己的话总结书中章节内容或者理论观点,看没看懂、说不说的出来、写不写的下来依次是三种理解的水平;
以上,共勉。
 
 
江湖书生丨曹双丨柳州 09:49
一、开卷有益
现实中的问题都是开卷联机考试,看书就会有时候就够了,作者自己都会忘记自己创作的内容,何况是我们;
 
二、要有模型
知识信息会忘记,模型框架是不会忘的,没有模型框架,迟早竹篮打水;
 
三、亲疏有别
笑来老师阅读有个方法,按词性分析文章,名次、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抓住关键词性,就能顺藤摸瓜,一拎一串。
 
 
吾辈中人 09:54
今日话题的一些思考
1:你不妨采用一下须鲸式学习,把书中精彩的内容,分类记录在印象笔记中,便于用时提取。
 
2:输出倒逼输入。你可以把书中受启发,感到爽的点,给亲人、朋友讲一讲,这或许对你有帮助记忆。
 
3:你可以学以致用,用在生活、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
 
 
青岛罗刚 10:55
1、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能到了某一天,啪地一声窗户纸被捅破了,知识系统就被打通了。
 
2、按需读书,功利性学习,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时候学习的内容和生活或者工作结合度高,更容易产生兴趣,也更容易领会精神,也更容易马上实践,也更容易及时校验或纠错。
 
3、还有一种情况,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我们以为我们忘了,但其实它们只是被放在了一个不太好找的地方,当相关性的刺激出现时,它们会被激发,多读书,有一天知识会自己把自己连接在一起的。
 
 
朱为友&服装咨询内训人才输出 11:09
核心还是要先明确看书的目的,主动去阅读,我们最宝贵的就是注意力,尽量聚焦自己的兴趣点、专业能力和阅读半径。
 
找到合适的书,边读边思考,并记下笔记,然后结合思维模型和知识结构输出,再通过实践迭代优化,拿到结果。
 
我想读书听得到看混沌等亦如此,核心是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框架,熟练掌握自己专注领域的算法,学习致用,核心不在于记住多少内容和数据。
遗忘本身就是让我们更好的记住。
 
一、结合《快速阅读》做下分享:
1.心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2.阅读方法=线性阅读+略读+扫读+主题阅读
3.快速阅读的六个技巧=利用手指辅助眼球(三二一练习法)+找关键词+拓宽视野+主动+控制节奏+抛掉没有读完的内疚感。
4.快速阅读实操:
 
第一步:整体浏览,理解作者思路(目录+标题+重点部分)
第二步:粗度每章开头结尾
第三步:重点部分细读精读,边标记边记笔记边读。
 
二、推荐查理芒格四步学习法:
跨学科学习->只学习重要学科重要思维模型->把思维模型进行跨学科组合,打造多元思维模型->刻意练习,组合进化,学以致用,不断验证迭代。
 
 
A尚树湾~波波乐刻私教 11:10
1、看书时一定做好知识输出,光获取不输出真的很难记得住。
 
2、梳理自己的知识模型,按自己需求读书,知识跨度不要太大。总有一些知识是我们容易记住和很难记住的。
 
3、多读几遍,看多了自然掌握了。
 
 
高云 11:16
针对这个背景:提供一个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抄
遇到金句良言,美文佳段,
想要加深感觉吗?那赶快行动:拿支笔,拿张纸,抄起来,抄一万遍!一万遍!一万遍。
这感觉一定会倍加深刻。
 
 
朱为友&服装咨询内训人才输出 11:19
还有个台湾作家李敖的读书方法,他在确定需要读一本书的时候,一般会直接买两本,他一边读一边剪,要正面的部分就剪第一本书,要反面的部分他就剪第二本书。
 
一本书读完,这本书也被剪得七零八落的,然后一扔,精华部分就被留下来了,以后需要写文章找素材的时候,直接拿过来用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一个整理书籍的能力。也是读的第二遍了吧。[呲牙]
 
 
时光漫步 11:48
分享一个L先生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原文太长节选部分:
许多时候,读书的收获往往不在于这本书本身,而在于你阅读过程中,让大脑高速运转,所产生的一连串火花和联结。
 
同样,读书很多时候压根无需去记得「这本书讲了什么」「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 这并不重要。你通过阅读这本书,想到了什么,想通了什么,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我自己的经验是,分成四步走。
1)拆解:先从待读的书里拎出一个知识点。
2)包围:集中精力去攻克它,可以结合横向阅读、主题阅读,不局限于这本书本身,多广泛去查找资料。
3)内化:把这个知识点理解透彻之后,再回到第一步,寻找新的知识点。
4)输出/应用:对自己已学到的内容,找机会去输出和实践,让自己更好地掌握它们。
 
 
不破不立 13:20
万维刚老师分享过一个读书的方法。我简单总结为就是看到对你有启发的段落拿笔去写。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这个方法我已经试用过了,非常好使可以加深我对内容的记忆力。
 
 
关于琴琴周的一切 13:28
我也记忆力超不好,也尝试过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做记录的方式,但是要坚持执行下来比较难。后面就尝试更简单的方式,只是记录不做转换。譬如书的大体核心思想,尤其是方法论的书,可以整理成思维导图。
 
对于文笔优美或者有感悟的内容摘录并且如果有感想的话,顺便写下这段的感想。
 
 
Hubery 13:52
看书就会,合书就废,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眼高手底造成的。每次想学很多,然后也不复习,于是乎形成的都是短时记忆,很快就会给遗忘掉。
 
要想不遗忘掉,就要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这就又避免不了,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艾宾浩斯曲线了,这种情况说白了,大家都知道怎么解决,就是懒,然后呢还想会,于是乎,抱着一丝丝的希望提出来,看看有没有捷径。
 
其实,对于看书吗?看的时候会,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书上那个场景给你了思考,你觉得好像很厉害,然后合上书之后,没有了应用场景,然后,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提取你看的知识。说白了,没有应用场景,是让你觉得合书就费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提倡不要那么功利的读书的原因,因为你读的很多书,都很难一时间找到应用的场景,所以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吧!
 
其次,对于考试类型的看书学习,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真的是懒的原因,因为知识点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成为你的,而且过一段时间你不搭理它,你依然还会忘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也早就有了解决方案,我们只是懒的去用,然后却勤于去寻找所谓更好的方法。
 
 
郎志华 13:52
非常抱歉,首先我可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这个问题好像不是真问题。
 
首先看书的时候,感觉收获很大。这个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比如我,对于宁老师课程里的管理学工具,我学习的时候是听明白了,但是我没有实际性的很好去应用,换句话说,我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收获上,实际是我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它和灵活的去应用它。
 
其次,一合上书,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过一样?说实话,我学习过很多内容,合上书,我也忘的差不多了。我个人会简单的将书籍分成两类:一类是实操型的应用书籍,比如刚刚说的宁老师课里的管理工具。一类是理论型的审美书籍,比如我们从小学到大的诗词歌赋,不用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但它可以:
 
陶冶我们的情操,
喂养我们的心灵,
滋润我们的身心。
用的时候,又能有大用,比如哲学学科。
 
最后,我想借用大师兄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你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以实用型为导向。最好是有更深度的输出,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和大家进行分享,也就是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我也正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所以,你的真问题或许是:现阶段,我到底需要什么书籍?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哈。
 
 
元实 14:08
看书就会,合书就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换句话说,看书就会,合书就不可能废,合书就废,说明看书没会。
要达到会的状态,绝不是看懂就行。
要记住,练记忆力,学记忆技巧。这应该不是非应试人需要达到的。
要会用,刻意练习,看书只是读完操作说明。我们需要理解意义,反复操作,得到反馈。
 
最后,理解书。书是别人实践+想象+总结出来的内容,至少经过三层加工,我们想转化为行动,是不是至少也得拆解三次。有些概念,只是为了沟通方便,记不住就自己造一个。
 
 
重新开始|刘利民|志愿者🌴 14:28
水过留迹.雁不留影
●记不住是正常的,很多知识因为不是当前就要用上的知识,所以大脑会收藏起来。不是储存,而是提取时候比较艰难。毕竟大脑储存量大,所有事都得有优先级,所以提取次数越多,提取速度就越快,也就是我们说的记得越牢固。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练习+测试=记忆,简单点就是刻意练习。
 
●在刻意练习之前,最好先把所谓的感悟,想清楚思考透了,最好可以举一反三,想想自己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得上。尽量多个场景联想,这样提取更容易。
 
 
山河·过河卒 14:32
人的智商大多数应该在平均水平上下,像我这么突出的(😂),在不同的测试里也是在110-130之间徘徊。提问者以及有相同困扰者的智商,应该不在我之下,并且开书就会,就是能理解书中的意思,说明不是智商问题。那么,大概率上,是读书的方法出了问题。
 
小说的阅读】小说我没什么好的阅读方法,个人以为就按照人物的主线去理解剧情,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时候通过主角来阐述,有时候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阐述,是的,不能忽略小说中的一些小人物,往往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
 
【历史类读物】:
1、编年体历史是按照时间线来书写的,可以通过标志性事件,自己可以做些小笔记记录这些标志性事件和时间,就很容易记住了。
 
而例如科学史这种,则是另外的读法。可以通过关键人物及其时间来记录,例如文艺复兴后的哥白尼伽利略(15-16世纪)开创了现代科学,牛顿(17世纪)开创了经典物理,然后是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19世纪)。这类的历史,我是通过关键人物及其成就,并记录相应的时间。这样就能大致记住整个科学的发展史。
 
2、形成知识结构:只是记录还不够,还要自己进行相关的辅助阅读和补充,记住关键人物—关键成就—时间。还要去补充,关键人物所在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他能有这些突破,之前的世界观是什么,为什么成立又为什么失效了,随之带来什么改变,社会经济文化等。比如哥白尼(14-15世纪)的日心说,当时的世界观是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当时刚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如果在进一步去补充,比如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等等。
 
如果这么做,慢慢补充和完善,就会发现,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世界观一次次被颠覆,经济范式也不断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迭代,消费文化也会改变。等等。整个结构就得到完善,举个例子:时间—关键人物—关键成就—关键技术—经济范式—企业组织—消费文化.........等等。
 
【工具和其他】这种类型的图书,一般都有一个中心思想。笔者会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不断书写佐证。就拿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来说,这本书中心思想就是书名:智能商业。智能商业的两个核心是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其实整本书就讲这两个事情,怎么样做到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的路径是什么,需要怎样的组织和管理,怎样的企业定位等等。
 
最后的最后,将这些知识整理成思维模型,比如在梳理科学史的时候,我知道人的认知取决于感知尺度。我得到一个认知—感知尺度模型。在梳理科学史和相关延伸阅读时,我得到技术—经济范式模型。等等。
 
不要担心自己梳理出来的模型太low,每个人都会犯错,牛顿会犯错,爱因斯坦会犯错,何况你我他。去做了就是进步。
 
 
正颠上下 14:37
1、宁老师在管理课里就说过人的吸收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减,过了25岁,之后每过五年,这个能力就会打一个对折。
 
2、所以,你在看一本书不能够指望一次就看得通透,记住所有的你能够理解的东西(理解不了的别妄想留下点什么😄)
 
3、个人建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记笔记,把你认为值得记住的,感兴趣的,新鲜的,值得思考玩味的,记下来,比如印象笔记,比如备忘录,比如手写;
 
4、现在有些电子书你可以评价,可以划线,都可以加深你的印象;
 
5、人的大脑有时就像你的文件夹,当你在某个场景中,会激起你的某段记忆,某本书里看到的某句话,某件事,某个概念。赖声川在混沌大学创意学课程里就提到,你的灵感其实就是来源于你的大脑中的某个记忆,就像电脑从某个文件夹中调取文件一样。
 
比如,前面提到的宁老师课里提到的那个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今天的话题就使我想起了宁老师讲的这一段。然后再去专栏里再去温习一下。
同样,也让我想起了赖声川老师的这一段😄
 
6、还有加大频率,打开记忆循环。
 
7、边学边练,就像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
 
 
陈狄-北京-IT 15:28
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让知识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学了新的知识就和原有的网络连接起来,单独的知识点容易遗忘,结构化之后就不容易忘记了。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像学友们说的,要学以致用,知道却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金美君 16:03
1、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记忆的本质,不是用来让你回忆过去的,而是为了让你更好的面对未来。”我觉得看书也是,不是为了百分之百的记住、还原,而是书里的内容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行为,拓展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能从更深刻和全面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既然如此,就放下全都要记住的包袱,针对看书有触动的地方,多拿笔写一写金句,敲一敲感想,拓展一下思维,深入挖掘一下本质……总之就是有触动,要思考,要输出,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生活中的现象、其他学科等等)。
 
2、“L先生说”有这样一句话“看书要提纲挈领,以点带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的理解就是,最好把某些零散的知识放到系统中,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个需要积累,不过可以试试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大脑重视觉。
 
3、我自己经常会回看万维钢“精英日课”里关于看书的专题,关于遗忘的书籍也好课程也好,会复习,尤其是某件事情让我联系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会回顾一下加深记忆。真的有那种记忆力超好的人,但是不可能是我,我提取能力还行,但是很多知识点就比较模糊,记个大概。复习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我们的掌控感。
 
4、如果真的还是合上感觉啥也记不住,就打开再看看,然后再合上问问自己这本书讲了啥内容,想起啥算啥。我还是建议写下来,因为大脑重视觉(重复意味着强调),然后再翻开看看,这时候能看到自己想不起来的部分,再一次加深印象。反正就是不能懒,记不住还懒得翻那就真的记不住了。
 
5、另外,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没记住,但是在场景的刺激和触发下,会调动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和融会贯通是简单的词,但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一起在路上,相互鼓励加油!
 
 
王预¹⁵⁸¹¹¹⁷⁶⁷²¹除甲醛 20:07
1、看书时有所收获,住往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关系,新学的东西如果和原有的知识有关联,就会记忆深刻,如果是新知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多,就不容易记牢。
 
2、以前听俞敏洪演讲,说他一年读200多本书,有些书读过后是忘了,但当时的体悟,感觉,都会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书没有白读的。
 
3、大脑的工作效率会加速遗忘那些使用频率不高的东西,所以,忘记和记住都是好事。
 
4、所谓忘记,也只是放在脑海深处,有相应的使用场景,会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感受。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