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又见恒岳

时间:2020-10-18 16:47:03    来源:
又见恒岳
文/刘忠深
 
泱泱华夏,名山遍布,最有名气的当属五岳,而五岳之中,最高的就是恒山。你看那一座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重重叠叠,自西南向东北奔腾而去,显得气势磅礴,神韵飞扬,犹如一道高大宽厚的“人天北柱”,横亘于塞上。这就是"绝塞名山"恒岳,也是我最早认识并唯一登临过两次的名山!
 
记得第一次游恒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景区旅游设施很不完善,许多古迹都在修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登顶了。
 
同行的几个年轻人一路爬坡登级,临近峰顶十几米处,山峰突然变得陡峭起来,几乎都是垂直的悬崖,无路无阶,能攀越上去的游人寥寥无几。我们几个相互扶持,几番尝试,竟然都登上了恒山的顶峰!
 
站在海拔2017米的主峰天峰岭上,但见青山重重,苍茫无际,真的是"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北国万山宗主之雄浑气象尽览无遗。北瞰山麓一方,清风扑面而来,浑源城尽收眼底,大同平原烟波浩渺。近看山顶,绿浪起伏,松风贯耳,似闻"虎啸龙吟"之声。我想,这大概便是著名的恒山十八景之一的“恒顶松涛”了。我的心一阵狂跳,想必当年徐霞客也是站在这里如我似的静静聆听吧?
 
 "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寻着古人的诗句,30年后的2015年春天,我和家人自驾于此,再次拥抱恒山,山还是那座山,但感受却大不相同,一种威严和高贵超然于天地之间,而神秘和奇绝却隐藏于山峦之中!
 
车子从浑源城驶出,沿着公路南进。道路两侧突见两峰对峙而来,应该就是主峰天峰岭与翠屏峰了。两峰之间,峡谷幽深,就是著名的金龙峡。车进峡谷穿过一段隧道,沿柏油路盘旋而上,遂到达恒山腹地——半山腰广场。进入久违的恒山,一种似火的激情开始在我心中燃烧,那博大的山岳风光、神秘的人文景观立刻占用了我所有的目光与思绪。
 
"瞧!多么大的字!"
 
循着妻子的手指望去,只见广场对面山壁上两个描红大字“恒宗”赫然在目。我虽然拙于辨认历史遗留的文字,但那两个大字实在雄浑有力,大气磅礴,无论如何都会给你无尽的遐想与深思。
 
五月的恒山所呈现出的色彩显得清淡素雅,唯一点缀的绿色就是恒山松了。我们迎着大字沿步云路缓缓上行。不久,游客围观处忽见一株参天大树屹立在虎风口的山崖边,妻子说这是唐代的古松,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何以见得?"我不解地问。
 
妻子指了指树牌,我恍然大悟。随即我惊奇地发现古松的根须几乎全部裸露在外,且紧紧抓着岩石,虬枝迸发,支撑着树身傲然挺立着。从树牌得知,这就是恒山著名的悬根松。有关它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说的是张果老仙游回来,把驴拴在这颗树上,神驴一惊,连树带根拔起,松树就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其实,恒山上这样的松树还有很多,都长在干硬的石头缝里,或立于丹崖,或横挂于绝壁。奇怪的是,生长环境如此恶劣,却都长得苍劲挺拔,如伞如翼,姿态万方,就像插进山体一样,其生命力之顽强、造型之优雅堪称恒山一绝。
 
穿过悬根松前行不远,一处光滑的岩石山坡上,出现了一串小圆坑吸引了我和妻子的目光。
 
我故作神秘:"这是什么?″
 
"好象……"
 
"像不像动物脚印?"
 
"难道——"妻子若有所思,"哦,是张果老骑驴下山时留下的驴蹄印吧?"
 
我未置可否。因为,张果老在恒山隐居潜修的传说似有根据,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但恒山作为道教名山却是真的。现在看来,岁月并未使其印迹磨灭,虽历经风霜雨雪、几经风化,而痕迹仍然依稀可见,耐人寻味的同时却给恒山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踏着果老的仙迹攀行,距此不远处有一个亭子倒让我颇感兴趣,那是一座四角飞檐的木结构古亭,名为玄井亭。亭里面树立一块石碑,上面写有“苦甜井”三字。何谓苦甜?我和妻子都感到十分好奇,走进去一看,只见亭内有两口并列的水井,相距不到一米,一口是甜水井,水清见底,甘甜似露。另一口是苦水井,苦涩浑浊,可惜后来被人填埋了。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两井近在咫尺,而水质却截然不同?疑惑中有一丝遗憾,遗憾中又伴着一种庆幸。我笑着对妻子说,这就是苦尽甘来吧?有趣的是,按照恒山道人的说法,这一甜一苦,恰如道教“阴阳双鱼”,上应玄武七星,下属北方壬癸之水,属于恒山又一奇绝!
 
行走在恒山深处,幽深的古道静谧地导引着,小巧肃宁的山寺道观稀疏展开。恒山巍巍,而它所呈现出的色彩却是那种纯粹的原始本色,散发着贫瘦与冷静的色泽。
 
正陶醉于恒山的景色之时,主峰山崖下一处古代建筑群映入眼帘,为恒山增加了威严的气势,那就是恒山的主庙——恒宗殿。
 
看到有寺庙,妻子来了精神,因为每逢庙堂,她都要进去顶礼膜拜一番。虽说很累,我俩还是加快了脚步。进入崇灵门,正中一段陡峭无比的台阶竖在眼前,像伸入空中的天梯,一头是我们,另一头是高高在上的恒宗殿。不要说攀登了,就是看上去也让人胆颤心惊。  
 
台阶有103阶,是进入恒宗殿的必经之路。古人曾有诗云:“陡立若天梯,登如沿壁行”。据说这一百零三台阶,暗藏道教玄机,认为天地奇数、偶数相加刚好一百,再加上道教的三清就是一百零三阶了。又有一种说法,一百零三阶暗合恒山一百零八峰,其中包括五台山,因五台山五座山峰辟为佛教圣地,减去五个台阶,也是一百零三阶。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恒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积淀了博大的中华文明,到处是可探究的未知,到处有因未知而呈现出的神奇。      
 
 
悬空寺就是这种神奇中的代表。说它"神奇"就在于整座寺庙是建于翠屏峰半山腰的绝壁上,"上载危岩,下临绝壁",充满了奇思妙想。
 
远望悬空寺恰如一件浮雕工艺品镶嵌在万仞峭壁上,小巧玲珑,呈现出一种高雅灵动的气韵。近观,楼台殿宇,层叠错落,宛如一座空中楼阁傍于绝壁,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难怪唐代诗圣李白看后激动无比,来不及吟诗作对,情急中奋笔疾书"壮观"二字,并把墨宝留在了寺下的巨石上。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壮字上竟然多了一点,不知是无意写错,还是有意为之。后人的解释倒很有趣:壮字多了一点,不就是壮观有余么?
 
寺庙外观如此,而寺内又是如何呢?攀着云梯般的石级而上,再走一段紧贴壁身曲折的空中走廊,便到了悬空寺。
 
午后,游客众多。进入距谷底近60米高的悬空寺内,你会更加惊叹它的构思和想象力。整个悬空寺分上下两层,层层贯通,飞檐斗拱,造型优美,几乎全部贴崖悬在空中,只在屋座底部用一些碗口粗的柱子斜插而支撑着。人在上面走感到颤颤巍巍,脚下的木板"吱吱"作响,情急之中紧紧抓住妻子,屏住呼吸,如履薄冰,颇有"人在险中走,心在空中悬"之感。神定之后,只见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道教老子和儒学孔子,竟然"三贤一殿",这在古今寺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环顾整座寺院,楼中有穴,穴中有楼,真可谓半壁楼殿半壁窟,结构之奇巧叹为观止。若凭栏下望,更觉得身处玉宇之中,真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奇妙!
 
登寺的每一位游客都如我似的不断发出声声惊叹。是啊,整个悬空寺历经1500年的风雨,依然坚固如初,承受如此众多人的同时观瞻,岂能用一个"奇"字概括了之!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后来得知,其实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是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建成的。所以悬空寺千年不倒的奇迹,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走进恒山如同走入一个恢宏、淡雅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更像走入一座瑰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宝库。奇绝的寺,奇特的树,奇异的井;神圣的殿堂,神奇的建筑,神秘的传说……所有的一切铺陈开来酝酿出恒岳的伟大,凝铸成华夏的精神故园。我觉得,把这样一个温馨的称谓或评价,给予恒山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简介:刘忠深,笔名晚晴。躬亲三尺杏坛于半世,喜看桃李累硕而满园。居闲弄文之游摄山水者,怡然而自得其乐也。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