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群外
文/邵孔发
如今谁还没使用手机与微信,那不是世外高人,就是被世界抛弃了。都信息化时代,还有几个人不玩微信呢?
群里都玩些什么?听一位身处多个群的大学退休教师调侃说:中小学同学群基本上是早上动画打卡请安、鸡汤、江湖养生、怼境外敌对势力群;大学同学群基本上是忧国忧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群;研究生同学群,在职高官多,相当于政务公开群。差异鲜明,各有特色,热闹不已。
此不足怪,盖因教育水平、文化趣味、年龄经历、工作职业、人生各个阶段的关注点不同,不同类型微信群由此产生。人以群分,此情颇类古之《诗经》,亦分风、雅、颂者。
微信群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一机在手,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从中可晓民众心态,可见社会风气,可知社会变化。静心玩味揣摩,颇有采风之意味。
其间反映社会意见分歧,社群撕裂。各人观点、信息源不同,转发群内帖子则不同。或为某历史人物,或为某历史运动,或为当前社会现象,评价不一,肯否相左,争执不休。一旦被群友贴上正能量或负能量标签,意见分歧激化,不可调和。甚者,同学朋友老乡恶语相向,割袍断席,不欢而散。
群里偶有不同声音、另类帖冒出,视作异类,遭声讨,被隔离,踢出群。遭踢群者,如失去组织,丢了魂儿一般惴惴不安。不甘被弃,岂可江湖流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很快加入情投意合的新群;于是乎复又欣欣然哉,过上刷朋友圈,吐槽生活。
同群友只接受认可的信息,反感排斥屏蔽其他信息,人们如同被分割在一座座精神孤岛上,视野越来越狭隘,思想越来越单一,偏见也越来越固化。清群使群内思想观点见解逐步统一,保证“组织纯洁”。在意气相投,相与激发,一呼百应。在群友头脑中,造成社会问题夸大,社会现象放大,内心怨怒升级。最终或因观点偏狭过激,被删帖封群封号。
谎言泛滥于微信,因教育缺失,无知与偏见。历史上,长期地只教高头讲章,不讲常识,以致部分人连基本科学分析判断能力都不具备。现在有句话说:傻子太多了,搞得骗子都不够用了。有人发武汉放焰火祛疫视频,都叫好,不许质疑。弄得谣言烦不胜烦,辟不胜辟,删不胜删。
群内活跃分子,十之二三。吃瓜群众,潜水者多;或城府深者,或性喜静者,或近乎隐者,或拙于言者。早年历经种种运动,深知祸从口出,多数人谨言慎行。不想发议论惹出事来,无谓地伤己。抱持不吹哨,可以耳语,不耳语,可以沉默的处群态度,小隐于群。偶尔参加同学聚会,一聚感奋感动,二聚感怀感叹,三聚感觉乏味,再聚推辞。少显摆,低调做人,以免引致羡慕嫉妒恨,平淡平安生活为上。不说话,不退群,且听且看,坐在城楼观山景。潜水一族被视为群内最沉闷无趣却是最沉稳靠谱的群众基础。
微信群既非党派社团,又非民间组织。其性质既非宗教的,又非宗族的;既非政治的,又非经济的。其存在既有形,又无形;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仅是伴随互联网技术产生的网络信息传达联系方式。群主乃同学朋友老乡同事中热心联络组织活动者;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者。这位主子既受内部群友监督,又受外部群规监管。群主奉献精神,得到最牛一副对联称颂: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群主等于零;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群主一场空。横批:群主无价。
改善微信群的文化生态,一是群友须拓展获取信息管道,不能限止于微信一途。信息管道越多的人,信息优势越强,独立思考、洞察真相、分析批判的能力才能增强。二是抱持文化包容态度。网民线上不让议论,线下仍会议论;不在此群议论,便到彼群议论。矫正非左即右,非白即黑的简单思维模式。不可动辄扣帽子,打棍子。杠精属奇花异草,吐槽含睿智幽默。善于听取,博采众议,以理服人。三是净化微信内容。以科学知识科学态度辟谣,谎言止于智者。拿出点玩微信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摆脱对八卦、鸡汤的心理依赖。若此,或可使微信给使用者以日益雅化的精神生活营养。
作者简介:邵孔发,安徽全椒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