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散文 ‖ 河内见闻

时间:2020-10-18 16:47:24    来源:
原创: 山西 赵佩龙
 
大巴转过憋屈的街巷进入巴亭广场,天地一下敞亮起来:汽车不见了,也看不到一辆摩托车;宽阔疏朗的场子上,只见洁白的多灯头路灯,一块块精致的草坪,以及散漫踱步的游人。建筑物多在四外,被绿树裹挟,矮而平挫,广场中央则高扬着越南国旗金星红旗。
这里得先说说摩托。在越南、在河内,最让人震惊的就是摩托大军了。它们切大巴而过,刺耳的呼啸声犹在耳,黑麻麻一片已经走远。这是一个骑行在摩托上的国度,连情侣都会在摩托车上谈情说爱,即使四周都是繁忙的人群,即使被摩托的轰鸣声包围。
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就是胡志明纪念堂了。它位于广场中央,坐西朝东。导游说“八月革命”胜利后,胡志明就是在这里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我则在想国家的重大节庆活动,领导人都是站这儿进行检阅的吗,是站在一层呢还是二层?
纪念堂的模样有点儿怪,带点巨鼎状。据说是列宁陵与越南民族风格相揉合,外墙装饰使用了名贵花岗岩和大理石,内部结构用的是越南多种最名贵的木材。宽大的一层大厅有红色大门,门外肃立着两名穿白色制服的礼兵。二层则为淡棕色,四周由石柱支起了扁平的黑灰色顶盖。整个纪念堂约摸五层楼高,有一种庄严肃穆感。
一层大厅门前的红色花岗石壁上刻有文字,导游说那是“没有什么比独立、自由更可贵了”,是胡志明主席的亲笔题词。
我们是周五到河内的,这天纪念堂不开放,但还是了解了有关情况。纪念堂是胡志明去世后由苏联帮助建成的,胡志明的遗体也由苏联专家负责进行了防腐技术处理,保存在中央大厅的水晶棺中。越南人民对胡志明主席怀有深厚的崇敬之情,每逢国庆和重要节假日,纪念堂外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虔诚地等待瞻仰领袖遗容。常常是在大太阳下排一两个钟头的队,到水晶棺前瞻仰只有不到一分钟。参加瞻仰要求也很严格,必须穿长裤和带袖上衣,不许携带包子、相机和手机,不许戴帽、太阳镜等。经安检之后,前面一个礼兵带队,四十人一队,后面一个礼兵压阵,队伍之间相隔二十米。逢瞻仰日,外国游客也可排队按要求进入。
巴亭广场周围有不少欧式房子,我看到的多系尖顶、三层、土红色墙,一二层装白色栏杆,房前有高大的树木。这些房子大多成为越南政府的办公用房。
胡志明纪念堂一侧,有一栋很是气派的三层大楼,金黄色外墙,红色屋顶,在蓝天的衬托和绿树掩映下显得分外豪华靓丽。这座大楼原为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建于二十世纪初,是法国殖民时期的印支总督办公之地。这栋纯粹欧式风格的大楼有铁艺大门、古典列柱及壮观的楼梯,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越南独立后大楼成为主席办公楼,游客不可靠近,只能在远处拍摄照片,目前主要用于举行政府会议、接待贵宾或举行外交仪式。
胡志明主席生活朴素,喜爱大自然。他不愿意在豪华的主席府生活,住在了大楼旁的电工宿舍里,后来搬入一座高脚木屋。木屋在一个绿树成荫的幽静公园内,从一九五八年入住,到一九六九年逝世,胡志明主席一直住在这里,被称作胡志明故居。高脚木屋建筑简单,一共两层。一层是胡志明主席接待客人和举行会议的地方,只有立柱没有墙,中间摆放着桌椅。二层有两个房间,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卧室,姜黄色墙壁,棕红色地板。办公室一张木桌、一把椅子、一对沙发;卧室一单人床上铺凉席,余为木桌木椅和一个立柜,极为简朴,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国家元首的住房和办公地。
故居旁有鱼池和果园。果园内有全国各地送给胡志明主席的树木,之中的菩萨树罕见而有趣。它的根部是逆生长即往上长的,树下地上形成了一尊尊天然雕像。据说空闲时,胡志明主席常在在果园为果树培土,或在鱼池边喂鱼。高脚木屋旁还有一些平房,黄墙红瓦,门窗玻璃又都是绿色,被高树绿叶覆盖,简洁而清新明快,估计是工作人员用房。
出故居后又进了胡志明博物馆。博物馆馆藏展品丰富,以大量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胡志明的一生。展品中有他的手稿、生前使用物品、越南人民和外国友人赠送的礼品等。在外国友人照片中我看到有周总理,礼品中有中国赠送的瓷器。不同于一般政治家纪念馆,胡志明博物馆的布展很有点艺术气息,展台随展品性质设计得多彩多姿,展区灯光设计也各具特色,还运用了背景绘画等,仿佛在告诉参观者,胡志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画家。
博物馆外一池清水名莲花池,池中有一座独特的古寺。寺庙建在莲花池中心,只是个亭子,关键是它立于一根大柱子上,寺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寺名独柱寺。
独柱寺寓意为从苦海中绽放出一朵纯洁的莲花。传说是越南李朝的李太宗曾梦见观音菩萨手托婴儿,立于莲花台上。此后不久李太宗就老年得子,乃下令仿出水莲花建独柱寺。原寺法国撤军时被炸毁,仅存石柱,后在原址依原样重建,规模小于原建,但仍保留了原建的风格。
独柱寺据说很灵验,在越南非常有名,烧香许愿的人一直络绎不绝,胡志明主席当年也常来进香。
广场附近有几个国家的大使馆,规模较大、最具特色的还是中国大使馆。使馆米黄色的楼房干净漂亮,中式古典大门别具一格。门口排着长队,人们在等待办理签证。
越南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世界多地文化。融合过程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最深,至今仍与我们一样使用阳历和阴历,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尤其是还使用过一千多年的汉字。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殖民者为越南设计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越南文,汉字在短短几十年里被完全淘汰,两国渐行渐远。胡志明时期,两国关系密切良好。一九七九年,由于越方的骚扰,中越发生战事,虽短暂却十分惨烈。转眼四十年过去,关系虽有所恢复,但总感觉阴影还在。近几年越南旅游业发展迅猛,中国游客成为光顾的主要人群,但河内少有中文招牌,胡志明故居及博物馆中也看不到中文介绍,满街的摩托车难觅中国产品。看来,中越关系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下午自由活动,便去逛河内老街。老街的热闹有点像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大栅栏,不同的是街道杂乱且分行业,有皮行、帆行、麻行、铜行、棉行、糖行、桃行等等,名曰三十六行街,每条街都只卖一种东西,想买什么,直接到那条街就行了。只是现在已不是这样,许多街道都卖各种各样的货,只有少数依然保持着专业性传统。
站在当街口,四面八方的小街像迷宫一样在眼前展开。街两旁竖立着各种狭窄的房子,高耸的小楼如同积木,用色又大胆而多样,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粉色等等,斑斓迷离的小店铺紧密地凑在一起。
越南的土地私有,越南人买下地块后自行设计建造房屋,这就形成了狭窄高耸的火柴盒似的房子,也大大增加了城市拆迁改造的难度,同时又为老城区的保留提供了可能。在老街,除拥挤的商舍外,随处可见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大树,在街巷留下斑驳的影子,加之中心城区那连片的法式小楼,历史沉淀还有模有样地展示着。也许在新的地界,一栋栋高楼正拔地而起,那么今后河内一定是新城和老城并存,自成体系,各具风格,是很有点特色和看头的了。
老街是矛盾的,悠闲和杂乱并存,小资和破落共生。受法国文化影响与欧洲人旅行的缘故,老街上不时会有装修典雅的欧式精品小酒店出现,门口摆满了花草,阳台上开着艳红的大簇花朵,树上还挂着各式鸟笼。交错的街巷里,充斥着哀怨的越南情歌,爱打扮的越南女子穿行其间。她们穿花色窄袖长袍,上身束腰,胸部蹦得紧紧的,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里面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戴项链、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她们喜欢摆出各种姿势,让游客拍照。在老街还可感受散乱不羁的跳蚤市场氛围。小贩们有推自行车的,有挑担的,也有手拿着卖的。有人会突然走在你身边举起把小青果问“要吗”,小青果是槟榔。越南男子有嚼食槟榔的爱好,常将槟榔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放嘴中咀嚼,使槟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据说嚼槟榔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常作礼品送人。在街巷拐角处,戴着斗笠的车夫慢慢踩动着高大的三轮货车,按动丁冬丁冬的铃声;而不少商家也就是家门口支个摊,摆点水果工艺品之类,老板就坐门口看摊。导游说越南也有“城管”,不过塞点钱就可以做生意。“老百姓自己想法儿糊口,国家也不收税。”
越南导游并没跟我们转街,只是规定了集合时间和地点,还一遍遍叮嘱看看就行不要买老街的东西,说那有很多假货。我却发现老街小商品要比超市便宜不少,而之后导游领去的购物点的商品通常是老街的三到四倍。越南导游没有工资,全靠游客购物提成,和中国国内游一样,摆不脱的自费和购物烦恼!还有个让人很尴尬的事是,老街商贩竟不大愿意收取人民币,他们说中国钱有假币。
 
作者简介:赵佩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有作品集《土情》等,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