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凡事皆有缘。从2015年开始,我应杂志社的邀请,写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先是写自己的个人感悟,渐渐地开始采访其他家长。开始时,只是作为任务,慢慢地,发现其中的乐趣,因为每个接受采访的人,都开开心心地把自己陪伴孩子成长中的故事与心得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我看到的是笑脸,听到是正向的语言,感受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更早之前,我在湖北卫视《调解面对面》以及湖北卫视综合频道《调解现场》做评论员,来的当事人中有夫妻,有兄弟姐妹,也有父子母女,事关婚恋情感、财产纠纷、老人赡养,当然,还有家庭教育。
虽然我把家庭教育放在最后,但其实,我发现,如果每个人从人生伊始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问题将不成为问题,所谓正本清源,便是如此。
我也深知命运的不可测与人性的幽微脆弱,故尊重每一个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但也常常为他们惋惜。因为都是比较沉重的话题,所以我在公众号中写得并不多,尤其是当我开始做家庭教育的系列采访之后。
我经常跟我身边的朋友说,身边有优秀的家长可以推荐给我。
于是,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绿茶,你可以采访这样一个人,他有过辉煌的职场经历,同时也是一对双胞胎的父亲,刚刚创办了一家推广普惠教育的机构“智慧小人国”。
智慧小人国,这名字有童趣,而且做教育的人多少是有情怀的,于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我来到位于光谷融众国际的智慧小人国。
走进办公室,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办公桌前,各自对着电脑忙碌。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也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手中的绘本。
过来接我的智慧小人国联合创始人李江山告诉我,在我们这里,员工是可以带着孩子来上班的。
呵呵,我喜欢这样的氛围。
在那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智慧小人国的创始人Rocky,他气质儒雅,说话温和,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很有文艺气质。
他是一个善于倾听,且健谈的人,跟他聊天很愉快。
我们从各自的工作聊起,我讲了我做采访与调解中认识的一些家长,感叹父母才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不同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千差万别,人生走向也是大不同。
我们聊到了当下的普遍存在的父亲缺席现象,很多年轻人身上的巨婴现象,以及中国式相亲这样的电视节目中折射出来的中国家庭的种种问题。
也聊到了董卿,《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认识到了她美貌之下的才华与智慧,而她在某次访谈中忆及自己童年时代父亲对自己的严厉让她感受到的痛苦,当场潸然泪下。
Rocky深有感触地说,当下,太多焦虑的家长,他们被通行的成功标准所绑架,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但其实,“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正是无数的绳索之一。因为焦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嫁接到孩子的生命之上;因为焦虑,他们奉行虎爸虎妈式的教育,以“爱之深”之名,辩护自己对孩子“责之切”之实;因为焦虑,让孩子去上一个又一个的培优班,让原本应该充满童趣与天真的少年时光被书本和作业所淹没。其实,真正的教育并不难,那就是父母做好榜样,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优秀。
Rocky对每一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博识、平和、睿智,是他的阅历给他带来的沉淀与积累。
三十多年前,他从最基层的搬运工作做起,一步一个台阶,一直做到联想集团的欧洲大区副总经理,后来又做了国内知名软件鼎捷软件的副总裁,2016年,他在朋友、同事的诧异中中完成了自己的职场转身。
他从熟悉的IT业进入全新的教育业,凭我的直觉,成为父亲的经历在这个转折中应该有所促动。
于是,我笑着问他,作为一对孪生子的父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他笑着说,如果五年前被问这个问题,我可能最多的是工作与亲情无法兼顾的无奈。
那时的他是鼎捷软件公司的副总裁,他的日程表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公司总部在上海,他一周六天在上海以及其他城市奔波,只能在周末回武汉呆一天,就这一天也不能全部都给家人,手机响起来,都是工作上的事。
回家时的行李箱几乎不会打开,因为停留时间的短暂,也没有必要重新收拾行李。
有时放在行李箱中给儿子带的的礼物,也常常在他离开家时才交给两个孩子。
有时回到家里已是深夜,两个白天里精力旺盛到让妈妈头疼不已的小家伙此时已呼呼入睡,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亲用歉意的眼神看着他们,无奈是这个时刻唯一的心境。职业经理人的世界,其实时刻都在上演交替更迭的游戏,你不会成为谁的唯一。而在这个家里,有最需要自己而我却可能忽略了的两个人,这两个快速成长中的孩子。
再深思,会觉得可怕,因为没有自己的陪伴,孩子们对父亲没有什么记忆没有什么情感依恋,那么,父亲在不在家,他们都觉得没所谓。
错过了孩子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纵然赢得了世界又如何?
就是在那一刻,他决定放慢步伐,不错过孩子不可重来的成长关键时点。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自己创业,打造一个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平台“智慧小人国”,专注于0-12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的需求,除了以优惠的会员价提供各种精选的绘本之外,更为家长们提供免费的微课堂,以及亲子活动课程。
他本人所倡导的理念就是“教育不难,父母榜样,身体力行,青出于蓝”。
这十六个字,也是我所认同的。
现在的他仍然经常加班,但是,至少,在早上孩子出门上学的时候,他在家,可以目送他们出门。而孩子们在睡觉前,也能看到他,他会陪他们聊一聊天,问问今天过得怎么样。
朝夕相处的陪伴,让此时的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他和孩子们的故事来,而每一个故事中,其实都看到他所身体力行的家庭教育理念。
故事一:让玩具回家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两个小家伙,刚刚适应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正在融入校园生活,每天在外婆的陪护下去上学,回家在妈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游戏,喜欢各种玩具。
半年前的一个晚上,10点多钟,我加完班回家,全家都已经睡了,我放轻脚步,不想惊动他们,但是,脚下一滑,我摔倒了,我踩在了儿子扔在走道的玩具车上!
这一跤跌得不轻,如果不是我反应敏捷,用手撑了一下,不知道会怎样。
这事过去后不久,有一天,正是周末,也是从外面忙完回来,两个孩子坐在沙发上在看电视,动画片的声音很大,他们看得很专注。地上又扔着一地的玩具车,这一次,我想迈过那辆玩具车,但是,一不小心脚没有迈过去,反而踩到了玩具车,于是,轰的一声,整个人四仰八叉地倒了下去。
躺在地板上,我身上疼痛,内心懊恼。慢慢地从地上坐起来,看了看两个孩子,发现他俩还在专心地看着电视,根本没有注意到爸爸这边发生了什么,更不会意识到,罪魁祸首来自于他们随手放在地板上的那辆玩具车。
我也有点失落,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孩子,他们在专注地看电视,根本意识不到身边发生了什么,更遑论关心。
但是,我被玩具车摔倒两次这件事本身需要认识地思考,它们何以发生?应该怎样避免第三次?
看看家里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我想,是应该给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了,玩过的玩具一定要收好,看过的书也要还到书架上。
先和孩子妈妈统一认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就算是再忙每天也不差那五分钟时间收拾玩具,关键是孩子们没有收好玩具的意识,所以要跟他们有个约定。
我们达成共识,做了一个玩具归位计划。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应该放在哪里。
孩子妈妈当天就买回两个大大的箱子,然后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来,对他们说,爸爸因为你们随手乱放的玩具车上摔了两跤,你们想一想,如果是外公外婆两位老人家摔倒了,后果会是怎样的?所以,现在,爸爸买回了这样两个大箱子,这是你们玩具的家。你们每天要将玩过的玩具收好,让玩具回家,不然,就代表你们不需要这个玩具,那么,我就可以把它处理掉了。
孩子问,处理是什么意思?
处理就是扔进垃圾桶。孩子妈妈说。
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我们和孩子一起将玩具分门别类地归置整齐,让每一个玩具都有了应该待的地方。并约定,从现在开始,说到做到,随后的两天纪律适应期中,只在睡前提醒一次,如有漏掉而没被收拾好的玩具,第二天一早提出警告。孩子们意识到爸爸妈妈这次是来真格的,于是再晚也会归置完玩具才会睡觉。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一个规则的建立需要是与之支撑的外部条件,之后就是严格的执行与落定。而很多家长可能并没有这样的自觉,一方面为孩子的不良习惯烦恼,一方面却不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最终就是延续,受其苦。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规则应该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共识纪律,而非只是父母对孩子的单方面要求,而且既然是共识纪律,父母应该带头做到,成为孩子的榜样。
其实,管理公司也有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公司,办公室整洁有序,也折射出员工对自己行为习惯的高要求。
故事二:提前五分钟出门,把控制权交给自己
管理落到实处其实就是时间的管理,所以我喜欢以五分钟为单位来给孩子们约定时间。
孩子就读的学校离家不远,绕小区步行六七分钟可以到。但是,每天负责陪护孩子们去学校的外婆对于这件差事苦不堪言。每次接送回孩子回家,她就会发发牢骚,这两个小家伙真不省心,送他们上学总是不顺。
我问老人家,时间不是很够吗,怎么会不顺?
外婆说,这两孩子淘啊。一出门,他们在路上东看看西瞧瞧,玩玩闹闹。我催也没用,只好拎着他们的书包在前面走,他俩在后面磨磨蹭蹭。好不容易快到学校,学校已经在放音乐了,准备要关校门了,他们才急起来,撒腿就往学校跑,这时候又嫌我走得不如他们快了。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样的陪护也是够操心的。
我决定亲自出马,解决孩子上学问题。
首先我实地考察了一下,孩子的学校是8点8分放音乐提醒,8点10分开始上课、关校门,平时两个孩子是8点整出门,走10分钟到学校,如果玩玩闹闹忘乎所以,基本上只能在最后关头百米冲刺了。而且,因为有外婆陪送,他们觉得外婆会提醒他们,所以也就没有掌控自己的时间的自觉。
于是,我跟两个孩子提议:你们看这样好不好——你们每次上学路上都有些赶,好几次差点迟到,现在,我们调整一下,改成8点差5分出门,那么可以保证在8点10分前到学校,在上课铃响前还可以和同学在学校玩一会。这样既从容而且绝对不会迟到,怎么样?
孩子们不吭声。
我说,这样,我先送你们三天,看看情况是怎么样的。记得,要8点差5分出门咯,这之前你们要吃完早点,另外,上学时自己背书包。
第二天,我们父子仨准时出门,我让孩子走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看会手机再看看他们,一路上,只提醒两次,一次是走一半时,另一次是快到学校时,提醒他们,学校快要关门咯。
也许是自己背着书包玩起来也不轻松,也许是有爸爸在后面跟着,孩子们有所收敛,总之那天他们很快就到了学校,当孩子们在校门口和我道别时,我看看手表,说,你们看,时间这么充裕,根本不用担心迟到,是不是?
第二天,依然如此。
第三天,老大来提议了:老爸,我们可以从相邻的那个小区穿过去,近很多,可以少走5分钟哦。所以,我们还是8点钟出门吧。
我说,那个小区我们没有门禁卡,过不去。
早上那里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我们可以蹭着人家的过去的。
但是万一当时没有人进出呢?我反问。
孩子就不作声了。
早出门五分钟,我们可以控制一切。借道别的小区,就得受制于他人。你们想好了,究意是要哪样?
从此,孩子们就不再抗议比平时早5分钟出门的决定,到时间点就主动地背上书包,拿上还没有吃完的早餐,跟着外婆出门上学,外婆也再也没有过抱怨。
现在,我和孩子妈妈开始谋划让孩子自行上学,不再陪送,因为终有一天,孩子要离父母的保护,独立行走在他人生的路上。
一条上学路,其实是孩子从家庭融入社会的缩影。
在这条路上,每一个刚出发的孩子都有自由玩耍的天性,但是,作为学生到点必须上学,不能迟到,则是社会与群体对他的约束。所以,上学阶段正是孩子社会意识建立的阶段,作为家长帮助孩子建立社会意识,适应规则,接受群体要求的约束,需要一个过程。
很多家长是以呵斥,甚至是行为暴力予来让孩子适应群体约束性的要求。而我觉得首先是尊重孩子作为一个家庭平等个体的意识,引领而非强制地激发孩子的自立性,充分让孩子自主的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逐渐建立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意识。
这也正是智慧小人国一直努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初心。
故事三:孩子的言行是对父母言行的拷贝
在与两个孩子朝夕相处的陪伴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的语言习惯渐渐地和我的一样了。
以前,我习惯用命令的态度来指点孩子们,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结果有一天,我发现,孩子们会用同样的手势同样的语气对我说,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
我想我可以换一种更民主更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所以,再发生什么事,我会对孩子们说,来,我们坐下来,议一议。
到后来,孩子们发生了冲突,会来找我和妈妈,说,来,我们来议一议。
孩子们就像复写纸一样,复写出了父母平时对待他们的语态、动作。
这让我更加有了作为父亲的自觉,但凡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情,我首先要自己做到。
我自己是一个办事有条理的人,对自己的东西都收纳得整整齐齐,但是两个小子正在天马行空的疯长时期,喜欢乱扔。尤其是到了早上起床穿衣服时,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会互相扯对方的,最后争执不休。
于是,我跟孩子们要求,在睡前一定要把自己脱下来的衣服放好,要换洗的就放到洗衣篓,第二天要穿的,就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自己的床头,这样第二天起床时闭着眼睛都不会穿错。
孩子们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你做到了吗?
你们可以问妈妈啊,看爸爸的衣服是不是收好了。
于是,孩子们去问妈妈,妈妈说,当然了,你爸爸的东西从来都是放得整整齐齐的,你们可以来检查啊。
孩子们还真的来突击检查了,看到我的衣服整齐地放在床头,他们就乖乖地听话了,每天睡前把自己的衣服叠得好好的放在床头。他们偶尔也会忘,不过经过提醒知道改正。
有条不紊,心中有数,他们也感受到了整洁与秩序带来的好处,就会坚持下去,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此养成。
后记:
讲到陪伴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时,Rocky一脸温和的笑容,那是一个父亲发自内心的喜悦。
讲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Rocky也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他说,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父亲。我珍视这个身份,因为当孩子降临到我的生命中,让我有了父母心。但做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所以我们做智慧小人国,就是要整合行业资源,精准解决父母困惑,提供优质资讯、课程、读本,推动家庭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普及。
他说,只有家长们自我觉醒、自我成长的步伐能早于孩子成长,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引领。所以,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这件事,当我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整体环境更美好,孩子们的幸福指数更高,父母亲们都能享受到做父母的尊荣感,这才是家庭教育终极的目标。
Rocky和孩子们的故事还有很多,精彩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