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雨果传记: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

时间:2020-10-18 16:48:33    来源:

雨果( Victor Hugo,1802-1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在漫长的一生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活动,写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戏剧、小说、文学理论作品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雨果于一八O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个将军。雨果幼年跟随父亲的军旅到过意大利、西班牙。他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他少年时期影响颇深。一八一四年,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跟随家庭回到了巴黎。在中学时代,雨果就爱好文学并开始写诗。但由于家庭的影响,初期的创作有保守甚至反动的倾向一八一九年,他与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等共同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公开站在伪古典主义一边。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初期的诗歌,很多都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由此,他相继两次获得路易十八赐给的年俸。一八二六年,他把第一个诗集加以补充,成为《短歌行与民谣集》出版。这时期,雨果还开始写作戏剧和小说,一八二三、一八二六年,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冰岛的汉》与《布格一雅加尔》,前者是一篇情节恐怖、充满了荒诞想像的低劣之作;后者以一七九一年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哥黑奴暴动为题材,但思想艺术都不成熟,流露了青年雨果保守主义信仰的偏见

一八二四年查理第十上台后变本加厉的反动,使革命危机逐渐酝酿成熟,在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的背景上,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一八二六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诺缔埃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一八二七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这是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的长篇序言,在这篇洋洋数万言、文辞华丽的大文里,雨果激烈地批判了束缚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伪古典主义,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对照的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使文学适于表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这篇序言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雨果不仅是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发言人,而且从《克伦威尔>序》发表时起直到一八四○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一八二八年,他写了浪漫主义戏剧《玛丽蓉德洛尔墨》。这个剧本通过十七世纪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专制王权的残暴,因而被波旁王朝政府禁演。一八二九年,他同情和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集》问世。这个诗集不仅充满了对自由的热烈向往和对解放斗争的歌颂,而且在风格色彩上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五彩缤纷的华丽”。同年,他还出版了批判统治阶级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主张废除死刑、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一八三○年,他又发表了他的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爱那尼》。剧本以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为背景,主人公爱那尼与国王有杀父之仇,流落绿林,与唐·哥梅茨公爵的侄女唐娜·莎尔相爱,遭到了国王的阻挠,后来又被公爵破坏最后这对青年恋人终于悲惨地死去。剧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卑劣与残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艺术上它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运用了作者自己的对照原则,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彩的风格使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它还没有正式上演,就已经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敌视,七月革命前夕初次演出时,伪古典主义一派更进行了捣乱和破坏,拥护浪漫主义文学的文艺青年则赶到剧场捍卫演出,两派在剧场内外的斗争极为激烈,最后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八三O年七月革命爆发后,雨果在诗歌中对革命作了热情的赞颂。八三一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长篇小说写的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纯洁热情的吉普赛少女,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洛德·享罗洛对她动了邪念,企图占为己有,当他发现她另有所爱时,又刺杀了她的情人并嫁祸于她,少女被判死刑,行刑之日,圣母院丑怪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把她从刑场上救出,安置在圣母院避难,对她加以保护和照顾。但教会诬陷爱斯梅哈尔达为反宗教的女巫,法定速捕,克洛德趁机把爱斯梅哈尔达劫出圣母院,威逼她屈从于他的兽欲,他遭到坚决拒绝后就把少女交付给追捕的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她被送上绞因失去了爱斯梅哈尔达而绝望的加西莫多愤怒地把克洛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他自己也到公墓自尽在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旁边。小说通过描写法国十六世纪专制社会的阴森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特别集中揭露了教会恶势力的淫邪、虚伪和狠毒。整个作品是以色彩浓烈的笔调写出来的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又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的戏剧《国王取乐》、《吕克莱斯·波基亚》(1832)、《玛丽·都铎》(1833)、《安日洛》(1835)、《吕意·布拉斯》(1838);诗集《黄昏歌集》(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小说《克洛德·格)(1834)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札记》。雨果这一阶段的戏剧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对过时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力量的激愤的控诉是这些作品的基调;他的几个诗集对政治社会题材也有较多的关注,表现了他进步的政治立场;而他的小说《克洛德·格》以真人真事为题材,表现了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使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并对当时司法制度的不公正进行了义正词严的谴责。

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与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一八四一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不赞成共和政体。一八四五年,路易·菲力普授予他“法兰西世卿”的称号。这一时期他在文学上的影响有所下降。一八四三年他以德国中世纪历史为题材的剧本《城堡里的伯爵》上演遭到失败,浪漫主义戏剧从《爱那尼》开始,经历了十几年的繁荣,至此宣告结束。一八四五年后,雨果在文学创作方面比较沉寂,在政治舞台上却很活跃,一八四八年以前,他直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巴黎的无产阶级在二月革命中提出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的口号后,他才坚决站在共和的立场上,他被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对巴黎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抱同情的态度。一八四八年底的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久又成为这个野心家的反对派,他是一八四九年至一八五一年间国民议会中的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一八五一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十九年之久。

流亡期间,雨果先后居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大西洋中的英属杰西岛和盖纳西岛。他对拿破仑第三的独裁政权所进行的坚决斗争,始终如一。八五二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第三作了辛辣嘲骂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并写成了揭露政变过程的(一个罪行的始末》(于一八七七年发表)。一八五三年,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出版。整个诗集愤怒的矛头都是指向独裁统治者拿破仑第三。《四日晚上的回忆》一诗记叙了篡权者发动政变、肆行镇压的血案,揭露了拿破仑第三政变的罪恶性质;《特审法庭》、《既然正直的人)等诗指责了拿破仑第三的暴政,描绘了法兰西祖国在独裁统治下的悲惨画面;《蜜蜂》向人民发出了反抗的号召;《最后的话)表示了与拿破仑第三斗争的决心。《惩罚集》充满了革命的气势,是革命导师列宁所喜爱的作品。它在当时秘密流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人民强烈的共鸣,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侵占法国期间,《惩罚集》中的诗句也鼓舞了爱国志士对纳粹统治的英勇斗争。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其他文学创作有:诗集《默想集)(1856)、《历代传说》(189)、《街头与森林之歌》(1865)、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笑面人)(1869)以及文艺批评专著《莎土比亚论》(1864),其中以《悲惨世界》最为重要

《悲惨世界》是杰出的世界文学名著。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出身贫农的工人,一直帮助贫穷的姐姐养活七个可怜的孩子,在饥寒交迫下,他偷了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苦役,他在狱中不堪其苦,曾经四次逃跑,又被加重处罚,共在监狱里度过了十九年。出狱后,在一个主教的感化下,立志为善。他改名换姓,经营工业,在当地兴办种种慈善福利事业,促进了小城的繁荣,被选为该城的市长。但他被警长沙威认出是原来的苦役犯,为了解救被误控为冉阿让的无辜者,他向法庭承认了自己的真名实姓而遭到逮捕。他逃出来后,实践了自己对一个被人遗弃死于贫困和迫害的女工的诺言,收养了她小女儿珂赛特,带她隐居在巴黎不断逃避沙威的追捕,同时继续为善。珂赛特长大成人后,与青年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了一八三二年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从下水道中救出。而冉阿让多年舍己为人的崇高糟神也使长期追捕他的沙威精神发生了崩溃,终于投河自杀。冉阿让的真正身份为马利尤斯了解后,一度遭到年青夫妇的疏远,在临终之前,他一生的德行毕竟得到了他们的敬佩。雨果《悲惨世界》中突出了贫穷人民悲惨命运的主题描写了他们苦难生活的画面,寄予了深切真挚的同情。他把人民的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的黑暗和法律的不公正,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提出了强烈的起诉和抗议,同时,他还通过对起义的描写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激情。虽然小说有宣扬仁爱万能、阶级调和的缺陷但它以巨大的艺术力量、现实地描绘出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广阔的画面。它所表现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丰富历史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使它在人类进步的文库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前者描写一个年青渔夫在荒岛上通过艰苦的劳动和顽强的斗争,终于创造出人间的奇迹,歌颂了劳动者坚强的意志、卓越的才能、非凡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它以新颖的主题和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在雨果的小说中别具一格。后者以十七世纪英国为背景,通过个被人贩子毁了容的、面貌畸形而心灵高尚的卖艺人传奇式的经历描写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英国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丑恶、腐朽、“比狼更像狼”。这部作品虽然是非当代生活的异国题材,但在历史小说的框架中;作者放进了自己向社会不正义宜战的浪漫主义热情。

一八七O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流亡生活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他持反对的态度,但普鲁士军队侵入法国围困巴黎时,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的斗志,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捐款铸造抗战的大炮

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巴黎公社时期,他在布鲁塞尔,既同情公社又对公社不理解,但公社失败后反革命刽子手大肆进行屠杀时,他就挺身而出,宣布开放他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作为他们的避难所,并积极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

一八七二年,他刊行了自己在一八七○至一八七一年法国人民处于艰时写的诗体日记《凶年集》。一八七二年,他完成了从一八六二年开始创作小说《九三年》。

《一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以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七九三年这个充满了暴风骤雨的年代为标题,在作品里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封建贵族的垂死挣扎和凶狠残暴、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共和军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善战,都被描写得很出色。但同时作者又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凶残的反革命头子因为要救三个眼见被大火烧死的小孩没有来得及逃走,革命军的指挥官出于“宽恕”和大度”把他释放了,自己却因此遭到了军法的制裁。

雨果晚年仍创作不懈,他完成了四部诗集《作祖父的艺术》(187)、《历代传说》二、三集(187718)、《自由自在的精神)182);两部政的《教皇X(18)和批判封建君主权力的《至高的怜悯》(8)以及一部戏剧《笃尔克玛》(1882)。

一八八五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志哀,已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参加的有巴黎公社的战士和劳苦的人民群众。

雨果的一生正当法国从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垄断资本主义0在复杂激烈的斗争中,他的政治态度与立场经常表现出矛盾与反复。他指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他是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愤怒的揭发者,同时又相信可以通过法律和教育改善人类的处境;他维护被压迫民族的严与自由,对欧洲封建君主、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劫圆明园表示愤慨,但他并不理解民族奴役和殖民战争的根源;他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但又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很不理解。总的说来,他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的,并且在法国社会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捍卫了一七八九年法国革命以来的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传统,成为文学上和政治上的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卓越的代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