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许湃维埃尔Jules Supervielle, 1884-1960),当代法国著名诗人
一生发表诗集十余册,此外有小说、故事集、回忆录、剧本等多种。他的作品表现了独特艺术风格和意境,在当代法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人的祖籍是法国西南部邻接西班牙的省份。
他本人出生于南美洲小国乌拉圭首都蒙特维的亚。不到一周岁时,他已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人们把他送回法国由他祖母抚养到两岁,再由他伯父带到蒙特维的亚,在那儿度过童年。他的童年是幸福的。到九岁他才知道自己是孤儿。在那以前,他一直以为他伯父伯母是自己的亲父母。
许湃维埃尔家在乌拉圭置有产业在蒙特维的亚经营着一家银行,所以生活相当富裕。许湃维埃尔在法国上小学中学和大学。后来他在蒙特维的亚结婚,妻子是在当地生长的女子。婚后他长期住在乌拉圭。乌拉圭政府允许公民兼有双重国籍。因此许湃维埃尔在保留法国籍的条件下,也取得了乌拉圭国籍。
许湃维埃尔虽然精通西班牙语,而且在通行西班牙语的乌拉圭写了不少作品,可是他的作品全部都是用法语写的。他在作品中不但反映了南美洲南部的风光,而且表现了一般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作家所不能体会的旷达和纯朴的意境。他对西班牙文学有一定的修养,年轻时上大学曾经取得西班牙语言文学硕士文凭。后来他还自修意大利和葡萄牙语。他学习外语主要为了增加文学营养。而他所汲取的营养料主要来自南欧拉丁语系的国家。这也是他的作品在法国文学上具有一定特色的理由之一
由于富裕的家财保证了诗人的物质生活,许湃维埃尔可以不看出版商的脸色、不考虑作品销路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兴趣写作诗文。他最初发表的几部作品,完全是自己花钱印刷出版的。在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情况对培养和发挥一个作家自己的创作风格,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无疑是很有利的条件。到了他晚年,情况却起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家在蒙特维的亚的银行生意清淡。诗人全家的生计大成问题了。正在他发愁的时候,他的双重国籍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援助。乌拉圭这个南美小国的政府,采取般大国不愿意采取的高明姿态:它任命许湃维埃尔为乌拉圭驻巴黎大使馆的名誉文化专员,每月领干薪保证诗人全家的生活,使他可以潜心写作。
许湃维埃尔是多产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发表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那是他创作的全盛时代。一九一九年他发表《悲怀与幽默的诗》,当时有几个有名的画家为之画插图,装帧精致,印数很少,但出版后引起文坛上的注意。纪德和瓦雷里都给他去信表示祝贺。这样,许湃维埃尔就和当时法国文学界声望最高、影响很大的文学团体《新法兰西杂志派发生了联系。他的作品开始出现在《新法兰西杂志》上。他和该月刊的主编雅克学维埃成了朋友。李维埃四十多岁去世后,许湃维矣尔和继任的主编若望波朗过从更密。波朗给他提了许多关于创作问题的意见据说对于他的文学事业有很大影响
在许湃维埃尔的十多本诗集中,比较重要的有《向心力》(1925),《无罪的苦役囚犯》(1930),《不相识的朋友》(1934),《世界寓言》(1938),以及《不幸的法兰西》(1942)等。在小说方面(包括故事集),代表作有《偷小孩的贼》(1931)大海的儿童》(1935)、《草原上的人(1932)等。
许湃维埃尔的诗意境清新隽逸,不落俗套。力求忠于心声,形式不拘格。基本上是自由诗,朴质自然,也有时诗句趋向整齐,甚至有韵,但决不强求格律。
我的心唤醒我,它要和我说话,
它拍拍我的门,像一个谦逊的异乡人,
它站在我面前,不知道该说什么
“得,我认识你,确实就是你,我的朋友
你不用找话来说,不用道歉,
在我们的深夜里,我们一同到树林中去…
(《一个诗人》)
许湃维埃尔的小说和故事充满诗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散文诗。
正如他的抒情诗一样,写的往往是平凡的生活,却披着幻想的虹采。《偷小孩的贼》是一个悲剧,写一个闲居巴黎的南美洲的退职军官,家财巨万,可是生活上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到了中年,没有孩子。他的夫人美丽温顺就是有不育之症。他没有办法,只好收养了六、七个街上捡来的弃儿、找不到家的孩子,以及在家受虐待的小孩等等。他有钱,让孩子们过着温饱舒适的生活,并且供他们上学。其中有一个女孩子,长到十六、七岁时,不知不觉地引动了主人的心。
他爱她但他是正派人,决不做越轨行动,心中苦恼着。这时,他收养的孩子中的一个男童,也长成十七、八岁的青年。此人用粗暴的手段占有了女孩子。南美军官觉得自己的幸福之梦是不可能实现的,终于投海自杀。跳到海中,他在临终挣扎时,发现衣袋里的钱包忘记留在船上。钱包中有他的遗嘱,说明将他的大部分遗产分赠给他所收养的每个孩子。可惜来不及了…
许湃维埃尔的小说和故事,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优点在于娓娓动听的叙述,在于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美妙幻想,在于诚朴淳厚的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