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安文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散文陆续发表于《新青年》、《黑龙江晨报》、《教育周刊》等报刊杂志,黑河市作家协会会员,黑河市诗词协会会员。
霍龙门的绿意
在单位防汛值宿时,凌晨恰逢夏季最大的一场暴雨。以雷阵雨的方式,居然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一夜不能安睡,第二天未及休息,和文友们奔赴嫩江县霍龙门镇。
本来在车上,困倦的人是很容易睡去的。然而满目青翠,委实让人舍不得入睡。于是一直贪看窗外,看那些不同层次的绿意。那绿深浅不一,浓淡相宜。树林、庄稼、远山……都是郁郁葱葱的绿。
这是第三年来霍龙门游玩。如果不是仔细去回忆,真的想不到,已经三年了。时光转眼飞逝,很多事情总是清晰如昨,像刚刚发生过一样。
日本人留下的炮楼、火车站,和抗日纪念碑……那些抗战遗迹,已经很熟悉了。包括那里的人,也多了几张亲切的面孔。
霍龙门镇的小学,校园还是那样广阔。教室很多,各项功能齐全。只是我实在无心去看,视线总落在那崎岖不平、泥泞不堪的操场上。想起小时候,也念乡村的小学。每个班级,也不过七八名学生。学生最爱的是疯玩,下了课,都会做各种游戏。操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教室。
只是小学生是记不得那些艰苦的。明明那时条件更为恶劣,冬天的值日生还要负责点炉子、生火取暖。中午时,路太远不能回家,就在火炉盖上垫上东西,热热带去的干粮。通常是妈妈起早烙的油饼,或是包的饺子。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互相交换着午饭,吃得津津有味。
我已经想不起,三十年前,自己经历过的操场是什么样子。只是衷心希望,这里的孩子能有更快乐的记忆。比我们那一代,有更优裕的条件,更利于他们的成长。
第二次看到三哥。一年未见,感觉他也攒了很多故事,想要对我们一吐为快。霍龙门的人,都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三哥尤其如此。他的身上,有一种浓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那些民间的历史不能记述下来,面临着遗失,能够感觉到他焦灼的心情。他说过:“如果以后没有人知道这一代人的事情,没有人关注这些,那他们和没有存在过,又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注意到,霍龙门做为一个革命老区,那些抗联的故事。但确实很少有人去关心那些普通的百姓,他们曾经发生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他们中间曾经有一些人的往事,也是生动的、厚重的。
有一次,三哥讲过一件事。本地有一个人失踪了。人们到深山老林里去找了一周,也未发现他的踪影。于是找算命的去问。得到的回答是,他正躺在肋巴那睡觉。
原来,这人早已葬身蛇腹。
这些民间传说,也都要失传了。有时候,打动一个人的,通常是他最在意,最缺少的东西。三哥如此重视我们的来访,或许就是因为,他内心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吧。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物质越来越丰富时,人就会追求自我的实现。
可惜时间短暂,三哥也未能尽兴畅言。不过,大家都喝了不少酒,算是另外一种酣畅。
此次同行的,还有我们最为尊敬的一位老师。他穿着浅色的休闲裤,不顾雨后的泥泞,仍旧去看破败的炮楼。看着这幕场景,我也会觉得很遗憾,这样的遗址,没有得到更多的保护。
泥鳅河正在建桥,水流湍急,被戏称为“小黄河。”想起第一年来时,山清水秀,在平静的河边垂钓。同一处地方,因时空不同,而风景迥异。
“断瓦残垣,枉翻春色;秦关汉月,尽道沧桑。”不知下次再来的时候,又是与谁同行,又是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