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奖理由
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情况。
《蝇王》长篇小说。1954年出版。戈尔丁著。
作品是一部寓言体小说,写一群英国儿童因飞机失事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开始过着野蛮人的生活。结果,生存的竞争使儿童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个以正直和乐于合作为标志,另一个则以崇拜权势、追求权利和暴力为标志,从而陷入了互相厮杀中。直到一艘经过的英国巡洋舰救了他们,这座已成了人间地狱的的孤岛上的恶梦才告结束。“蝇王”一词源于希伯莱文的误译,原意为“魔鬼”,书中指的是人类本性的邪恶本质。通过这样一个现代神话,作者意在阐明人类本性中有着邪恶的种子,一旦外在社会约束被取消,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它就会带来种种罪恶,带来专制和野心,带来战争和毁灭,会破坏一切文明,毁掉一个美好的世界。作品“把社会的缺点归咎于人性的缺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本性和社会危机的深切忧虑。
《平切尔,马丁》长篇小说。1956年出版。戈尔丁著。
小说塑造了一个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海军军官平切尔·马丁的形象。“平切尔”是绰号,意为“盗贼”。主人公马丁是个坚持干坏事、丝毫不知悔改的恶棍。他一生充满了冷酷、自私和对他人的残忍,就连在海战中沉入大海垂死挣扎时,他还在咒骂他的一位像基督一样善良正直的朋友,表示憎恶基督。最后,当上帝化作一位老人拯救他时,他竟然咒骂上帝说:“是我创造了你,我也能创造我的天堂。”上帝为了惩罚他,使雷雨大作,他在临死前狂妄地喊道:“我要把大便拉在你的天堂上!作品通过主人公丑恶形象的刻画,向人们揭示在人生的苦海中,坚持罪恶的人是无法拯救的,只有让他下地狱。
《日由堕落》长篇小说。1959年出版。戈尔丁著。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自白式手法,描写了一个英国艺术家在落入纳粹集中营后的自我反省。主人公萨米·蒙特豪伊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中有邪恶的种子,在过去的生活中不自觉地滑向了“堕落”,而堕落的原因是自己过去引诱和占有了一个名叫比阿特里斯的少女,对她始乱终弃,导致她精神失常,进了疯人院。从而他为自己过去犯下的罪恶而悔恨不已。作品通过这个故事,证明一个人犯错误甚至犯罪是难免的,有时是不自觉的,只要能痛改前非,就能获得道德上的新生。
《塔尖》长篇小说。1964年出版。戈尔丁著。
小说写中世纪时英国的一座大教堂的教长乔斯林为了给自已树碑立传,不顾教士、教民和建筑师的反对,硬要在教堂顶上加建一个400英尺高的塔尖,结果酿成了无数罪恶。教长自己也在饱尝了种种折磨后,走向了坟墓,而在临终时,他反躬自省,看到了自己丑恶的灵魂。作品向人们展示:作为一个信奉上帝的教长,他的人性中也有着邪恶的种子,由于受野心和狂妄的驱使,他犯下了罪行,而且还为其他人的犯罪创造了条件,结果是害人又害已。
《看得见的黑暗》长篇小说。1979年出版。戈尔丁著。
小说既写了阴间的地狱,也写了阳世的炼狱。邪恶的鼓吹者是以近乎凶暴的特点出现的,在外形上是两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她们的行为都被对邪恶的喜爱所驱使,而她们爱邪恶仅仅是因为它是邪恶。与她们相对的,则是一个在伦敦受到大空袭时出生在一个烈火熊熊的可怕地方的年轻人。他又再次穿过火,到一个对他的毁灭麻木不仁的世界上去朝圣。他既是人,像人那样可怜而又虚弱;他又不仅仅是人,他与另一种势力结盟,而无论他们属于超人范围还是属于想象和幻觉的人的世界。作品通过善恶相斗的故事,多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世界的看法认为善与恶是生活中两个独立的力量。书名“看得见的黑暗”暗示了弥尔顿(英国作家,《失乐园》的作者)对地狱的描写。
《过界的仪式》长篇小说。1980年出版。戈尔丁著。
小说叙写的是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富家子弟塔尔伯特在去澳大利亚的船上的所见所闻。在这条去澳洲的船上,有着各色人等,如正直的萨默尔上尉、虚伪的弗雷尔上尉、跋扈的船长安德生、荡妇齐诺比亚以及被放逐到澳洲的罪犯等。但年轻牧师科利的不幸遭遇却使塔尔伯特震动很大。在船上科利备受歧视,原因是他出身贫寒,年轻单纯,更由于船长安德生和船上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都看不起宗教。科利感到十分伤心,体魄雄伟的水手罗杰斯这时则成了他崇拜的对象。在船过赤道时,水手们让乘客参加“过界的仪式”,于是一场恶作剧发生了。水手们在船长的默许下,首先把科利耍弄了一番,而后把脏东西往他嘴里塞,往他脸上抹,还把他扔到盛满海水和尿液的盖舱帆布里,看他在里边挣扎逗乐。之后,他们又用酒把他灌醉,唆使科利一向爱慕的水手罗杰斯勾引他,使他与罗杰斯发生了同性恋关系。酒醒后,科利悔恨不已,痛而自杀。作品通过这场过界仪式,揭示了人性中兽性存在的普遍性,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控制这种兽性的发展,否则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