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无名的人》《莫洛伊》- 诺贝尔文学

时间:2020-10-18 17:35:21    来源:

得奖理由

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晶,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莫洛伊》长篇小说。1951年出版。贝凯特著
小说为作者长篇小说三部曲之(另两部为《马洛纳之死》、《无名的人》),写一个身份不明的叫莫洛伊的人,为了个自己也搞不清的目的,登上了旅程,在城乡林野的艰险道路上奔波,受尽了种种折磨,不仅迷失了道路,也迷失了自我,最后倒在深沟里a小说的后半部写一个警察,又似乎是莫洛伊的父亲,寻找莫洛伊,找了几个月未果,而自己却陷入了莫洛伊经历过的同样的迷途。作品表明,人生的路是艰辛而又虚无的,它只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浪游。

《马洛纳之死》长篇小说。1951年出版。贝凯特著。
小说为作者三部曲之一(另两部为《莫洛伊》、《无名的人》),写一个垂死的人马洛纳,为了忘却自己的痛苦,忘却自己即将死去,不断地给自己讲毫无意思的故事。作者旨在表现内心的浪游。

《等待戈多》剧本。1952年发表。贝凯特著。
作品是作者的第1个荒诞剧本。这个两幕剧主要写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岗(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荒凉的乡间路旁等待戈多的情景。他们烦躁不安,把靴子脱下又穿上,把帽子脱下又戴上;他们互相对骂又互相拥抱,他们说话只是为了“不想”和“不听”;他们等得秃树长出了几片叶子,路人成了哑巴和瞎子;他们想离开这里,但又不能走,他们想上吊,但又不能死,因为他们还得等待戈多。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他们等待,但戈多一直不来。戈多是谁?连作者也“不知道”,“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实际上戈多代表了人们在无望中的一种希望,而这种希望又“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实社会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惶恐和希望难以实现的尴尬处境

《无名的人》长篇小说。1953年出版。贝凯特著。
小说为作者长篇小说三部曲之一(另两部为《莫洛伊》、《马洛纳之死》),没有写主人公是谁,没有名字,没有故事,也没有形象的刻画,只听见一个人在说话。作品表现了人生的神秘飘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悲观态度。

《结局》剧本。1957年发表。贝凯特著。
作品是一个独幕荒诞剧。剧中共有4个人物,半身不遂的哈姆坐在轮椅里,他的没有下半身的父母各自住在垃圾桶里,他的义子克洛夫则因病只能站不能坐。他们处在绝望的痛苦之中,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剧本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的低贱状态和可悲处境,也说明了死的不可避免,他们4人的唯一“结局”,就是“死”。全剧没有情节,动作很少,主要是哈姆同克洛夫的对话,展示的舞台形象又极其荒诞、肮脏。


《啊,美好的日子》剧本。1961年发表。贝凯特著。
年作品是一个两幕荒诞剧。第1幕写的是女主人公维妮虽然身体已经半截入土,只露出胸以上部分,但她保持着乐观,仍做些日常生活的小动作,还赞美说:“又一个好日子。”到了第2幕,她已经只剩下头部露在地面,但仍很乐观,当她的丈夫维利——一个瘫痪的老头,艰难地向她爬去,可总是爬不上埋着她的土丘时,她却说:“啊,又是美好的日子。”剧本表现了死的不可避免。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的精神麻木、卑贱、自我欺骗,维妮居然把死亡降临的时刻看成是美好的日子。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