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求实学校教师 史之明
1
十二年前,我到王集求实学校上班,早听说这里有个堌堆坡村。在很多人眼里,堌堆坡村宛若一位小巧玲珑的美女,散发出来的水灵神秀让人迷醉。更令人神往的是,堌堆坡静静地躺着一座仓颉墓。
记得,那是暑假的第三天,天热得厉害。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驱车来到了堌堆坡村的仓颉祠。
仓颉祠的院落里有三间古老的大殿,灰瓦覆顶,青砖铺地,飞檐画角,古朴典雅。一位老者正坐在树下乘凉,老人家个子不高,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岁月留下的皱纹,那双温和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他告诉我,大殿最早建于汉代,后被损毁。几年前,由于大殿的上盖遭风雨侵蚀得不成样子,当地人按照原来的样子再次修葺,成了现在的模样。
我告诉老人说:“我们家谱上记载,史姓的一支就是仓颉的后人”。老人说:“是啊,仓颉可了不起啊,这里还有个关于仓颉的故事,我给你讲一下”。看得出,老人并不打算参考我的意见,径直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听说要讲仓颉的故事,我心里自然异常兴奋,半蹲在那儿支起耳朵时刻准备好倾听。
远古时期,有个仓颉,他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仓颉在黄帝手下做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记录人口的多少。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储藏以及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且越来越多。仅凭脑袋死记,仓颉感到越来越吃力。尽管仓颉尽职尽责,在数目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差错,但他还是觉得应该找个高效的方法,以便账目更清晰,最好能方便随时查看。
为此,仓颉四处奔波,搜集民间智慧,呕心沥血,年复一年,苦心创造了文字。仓颉造出的文字尽管简单,但好记实用,给人们的狩猎农事带来了很大便利。于是,仓颉的文字在部族中迅速流传开来。
不久,仓颉造字的事就传到玉帝耳中。玉帝很是感动,特命使者打造一个金人来赏赐仓颉。一天晚上,仓颉睡得正熟,听到有人隐隐约约在喊他的名字:“仓颉,仓颉,玉帝看你造字有功,特命我来赏赐你,快来领赏!”仓颉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原想只是在做梦,不料四下一看,屋里果然立着一个金人。仓颉这才明白,原来是上天看到自己造字有功,要对赏赐。仓颉是个很谦虚的人,他认为这并不是件有多了不起的事,况且只是黄帝交给自己的分内之事,不该得到如此大的赏赐。于是,他把金人交给了黄帝,并没有说明来历。
黄帝收了金人很高兴,欣赏之时,飞来一道霞光,霞光闪过,金人不见了,黄帝疑惑不已,原打算召仓颉来问个明白。但转念一想,既是不明之财,失之也罢。这天晚上,仓颉又做了一个梦,梦见先前那位使者又来问自己:“仓颉,仓颉,玉帝念你造字有功,特赐金人,你却不受,你究竟想要何种赏赐?”
仓颉说:“我什么也不要,我只想要老百姓不愁吃喝,五谷丰登,你看现在天干地裂,民不聊生,如果能下场透雨就好了”。使者听罢,说:“那好吧,我回去向玉帝禀明。”说完,使者便消失了。
第二天,仓颉早起出门,发现满地的谷子,天上还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着,不大功夫,谷子就堆积得如一座小山,金黄金黄。仓颉兴奋地东奔西跑,赶紧把所有人都喊起来,往家里收拾谷子。等人们拿着工具赶到时,谷子已堆成一个大大的谷堆。
收拾完谷子,人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意外收获。天气忽然晴转雨,足足下了半天。雨后,大家赶忙在地里种上谷子。仓颉回到屋里,才知道昨天的梦也是真的。人们纷纷前来向仓颉道谢,认为是他给族人带来了好运。黄帝见此,甚是感动,对仓颉提出大力表彰,并把这天命为节日,称为谷子雨节。全民欢腾,感谢仓颉,感谢上天,感谢皇帝。
年复一年,谷子雨节慢慢被延续下来,多年后就渐渐演变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后人有谚: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仓颉驾鹤西去后,族人商议说,仓颉一辈子行善,感动上天,给我们弄了那么大个谷堆。咱们就把仓颉的墓堆成谷堆形状吧。族人纷纷点头,觉得谷堆墓是对仓颉最好的祭奠。于是,仓颉墓就被堆成了谷堆形状。历经几千年,仓颉墓虽历经风吹雨蚀,但后人始终记得仓颉墓的形状,并一修再修,同时将安葬仓颉的村落取名谷堆坡。直至今日,在王集乡的堌堆坡村,依然可一睹仓颉墓的容颜。
十二年后的暑假,当我再次来到堌堆坡村,想重温一下那个遥远的故事时,发现老人已仙逝五年。
作者简介:史之明,王集乡求实学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