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当然,迪伦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者,他似乎具一两天生的创造才能。就在《答案在风中飘)问世后不久,他又写出了一首美国民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这首歌的起因是美苏双方的一次冒,后来被历史学家认为是最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的“古巴导弹危机”。那几天,迪伦和几乎所有美国人一样,以为核战争一触即发,地球面临着一场被毁灭的危险。终于有一天,迪伦认为应该趁战争还未爆发,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他先是在一个朋友家里花了一天时间写了一首长诗,又用一首古老的英国儿童歌谣的曲调为它谱了曲,结果就是这首被西格称为“迪伦最出色的作品”的歌曲《大雨将至》:
大雨将至
喂,你到哪儿去了,我的蓝眼晴的儿子?
喂,你到哪儿去了,我亲爱的年轻人?
我在那十二座烟雨迷蒙的山脚下迷了路
我连滚带爬地走过六条高速公路
我走进了一片悲伤的森林
我走出森林又遇到了一打死亡之海
我走过一万里路,却总是走不出坟墓
那猛烈的、呼啸的、急骤的、疯狂的、
那瓢泼般的大雨将要来临
喂,你看到了什么,我的蓝眼睛的儿子?
喂,你看到了什么,我亲爱的年轻人?
我看到一群野狼围住了一个刚出生的要儿
我看到一条铺满钻石的大道上竟然没有一个人
我看到焦黑的树枝上鲜红欲滴的血
我看到一屋子的人手上都拿着一把沾血的榔头
我看到一把白色的梯子浸在水中
我看到一万个有话要说的人的舌头都被割去
我看到孩子们手里拿着枪和利剑
喂,你听见了什么,我蓝眼晴的儿子?
喂,你听见了什么,我亲爱的年轻人?
我听见轰鸣的宙声发出了警告
我听见呼啸的海浪似乎要吞噬整个世界
我听见一百名鼓手正急速地敲着大鼓
我听见一万个人正在小声说话,却没人在听
我听见一个人正在挨饿,许多人却在狂笑
我听见一个诗人的歌,可他已经倒在街沟边死去
我听见一个小丑正在街角哭泣
那猛烈的、呼啸的、急骤的、疯狂的
那瓢泼殼的大雨将要来临
喂,你遇到了什么,我蓝眼睛的儿子?
喂,你通到了什么,我亲爱的年轻入?
我遇到一个孩子和一匹死去的小马
我遇到一个白人在溜一只黑狗
我遇到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身体正在燃烧
我遇到一个年轻的姑,她给我一条彩虹
我遇到一个人,他被爱所伤
我遇到另一个人,他被恨所害
那泼般的大而将要来临
喂,你将要做什么,我蓝眼睛的儿子?
喂,你将要做什么,我亲爱的年轻人?
我将在下雨之前离开那里
我将走进鄢幽暗的森林的深处
那里会有许多人,他们两手空空
那里的水中全是毒药
那里山谷中的房子紧挨着潮湿航脏的监狱
那里刽子手的脸总是隐藏在暗处
鄢里饥饿是丑陋的,灵魂被遗忘了
那里黑色是唯一的颜色,零是唯一的数字
然后我要说话、要讲述、要捉摸、要思考
我要把事实讲出来,让所有的灵魂都看见
然后我要站在海面上,直到我开始下沉
但我知道我的歌将会传唱下去
那猛烈的、呼啸的、急骤的、疯狂的、
那瓢泼般的大雨将要来临
在这首歌里,迪伦采用问答的形式,假借一个孩子的回答向听者描述了一个恶梦般的未来世界。里面的每一个场景都带有一丝诡异的感觉,都可以被毕加索画在他的画里。在歌词结构上,迪伦除了在每段的开头结尾重复一定的格式外,每段里的句子数目都不相同,而且上下句之间也似乎没什么联系,这种松散的结构更加符合歌中所描述的鬼怪世界。在文字上,迪伦已经完全脱离了民歌的传统,而是大量采用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果说《答案在风中飘》还有可能是加索里写出来的,《大雨将至》则处处可见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影子。你要想听懂歌词,光从字面上理解已经远远不够了,你必须仔细体会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而且每个人的体会都可能是不同的。美国的听众显然一下子还不能适应这种在现代诗歌里经常会被用到的象征手法以至于每每有记者追问迪伦那些诗句后面的含义是什么,迪伦后来被这类问题弄得很烦,就故意和记者过不去,大玩捉迷藏,这一点很是得罪了一些记者。不过你得想想,如果诗人北岛每天都得被迫向人们解释他写的每一句诗的含义是什么,那他也得发疯。可是因为迪伦的创作属于民歌的范畴,那些习惯于把流行歌曲当作纯娱乐的记者们就对之另眼相待,总想找出点大众化的解释来,这倒也难为了这些娱记了
有人认为此歌的文学价值要大于音乐价值,但与这首歌词类似的现代派诗歌其实早就在美国文学圈子里存在了,但当时它们都还没能被圈子以外的广大民众所接受。迪伦则为这首诗谱了曲,把它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谣的方式演绎了出来,使得它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使得诗中所要表达的想法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从这一点来说,迪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奇妙的是,迪伦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丝毫没有让诗歌本身向商业妥协,商业反而被诗歌所利用了。迪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如果说《答案在风中飘》第一次把民歌和政治结合了起来的话,那么《大雨将至》则第一次把民歌和现代诗歌结合了起来,从此流行歌曲的面貌就被彻底改变了。令人惊讶的是,这两首划时代的歌曲竟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被先后创作了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迪伦惊人的创造力。相比之下,一般人的思维大都没能跟上迪伦的步伐。在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引发了一股抗议歌曲创作热潮时,《大雨将至》在当时却没有得到大多数乐评人的好评,它的影响是在过了若于之后才终于在美国乐坛显现出来的,这是后话。
迪伦在1962年创作的这批划时代的歌曲终于让经纪人格罗斯曼长出了一口气,他意
迪伦的创作才能将是一座金矿,一定要赶在这座金矿被发现之前做好开采的准备。当时迪伦
经在哈蒙德的建议下签了一家音乐出版公司,并接受了500元预支版税。格罗斯曼对这个会同
很不满意,他带着迪伦找到自己的朋友,一家音乐出版公司的负责人阿提·莫格尔
Mogull),让迪伦当着莫格尔的面演唱自己的新歌。结果莫格尔当即就要签下迪伦,并预付了
伦1000元版税。格罗斯曼要迪伦拿出其中的500元去找原先那个出版公司,要求买回自己的合
同。那个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接待了迪伦,他看了看迪伦第一张唱片的销量,又数了数迪伦当时已
经为公司挣到的钱,便二话不说地把合同还给了迪伦。自以为占了便宜的这位负责人现在恐
自杀都来不及了
与此同时,格罗斯曼加紧催促哥伦比亚公司尽快完成迪伦的第二张专辑。在旁听了几次
音过程之后,格罗斯曼对哈蒙德放任自流式的制作方式大为不满,要求哥伦比亚换制作人。双方
几经交涉后,一位年轻的黑人制作人汤姆,威尔森( Tom wilson)被介绍给了迪伦。威尔森是个爵
士乐制作人,不懂民歌,但因为他是黑人,格罗斯曼不好回绝,便同意了。1963年5月27日,道
伦的第二张唱片儿经周折后终于问世了。这张取名为《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的唱片收录的歌曲有大约一半是迪伦自己写的,包括《答案在风中飘》、《大雨将至》和
首揭露美国军火商大发战争财的抗议歌曲《战争的主人》( Masters of war)。这张唱片在出版的
头一年里大约售出了12万张,虽比第一张唱片强多了,但仍算不上是热卖。有幸买到这张唱片
的人肯定会首先被封面照片所吸引。那是一张迪伦和苏姗挽着手在冬天的纽约街头散步的照
片。迪伦上身穿着一件瘦小的夹克,下面是一条普普通通的牛仔裤,两手插兜,在寒风中缩着肩
膀。苏姗穿着一件绿色的短大衣,脚蹬一双高筒靴,头靠在迪伦的肩上。两人的脸虽然都冻得通
红,可从他们那抑制不住的笑容上可以看出,他们是非常幸福的一对。这张传神的照片公开了两
可是,迪伦和苏姗的关系那时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苏姗原定几个月的欧洲之行一拖就是
半年。这期间两人虽然经常通电话,但毕竞隔了那么远,迪伦开始有点受不了了。孤独的他在这
段时间写了好几首爱情歌曲,其中最出色的是一首“宣言式”的歌曲《别多想,让它去》(Dm
Think twice,lt' All Right)。在这首歌里迪伦以诗歌般精美的语言,唱出了一个失恋者的内心世
界:他虽然还爱着她,但他仍然决心离开她,因为“他虽然把自己的心给了她,可她却想要他的灵
魂”,他认定和她在一起只能是“浪费他宝贵的时间”。虽然知情的人都认为迪伦这么做对苏娜
不公平,但这首相当另类的爱情歌曲唱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1963年初,格罗斯曼为迪伦联系了一次去英国演出的机会,迪伦顺便跑到意大利去苏
器,可不巧的是她却已经在回美国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