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千户营村,隶属于聊城市冠县定远寨镇,位于镇东北部。全村地域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3.99亩,其中水田(山林、水塘、盐塘等)8亩,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全村有368户,1582人。村民收入来源以农作物种植、农闲务工为主,村委会无经济来源,村委会干部工资来源,主要依靠县乡两级财政。现有文化活动室108平方米,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以农村广场舞为主,“张家”唢呐乐队传颂十里八乡,名扬我省内外。
唢呐,俗称"喇叭"。是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笙笛、二胡为辅,并配有打击乐器锣鼓等。唢呐吹奏大致可分为口内,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鸟鸣虫声及人的歌唱。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
作为北方民间艺人,千户营“张家”唢呐班,传承、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为我的老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据史料记载,千户营,曾是古城遗址,大明洪武年迁入该地,因头领为千户,故名千户营村。传说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当过半年的皇帝“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公元619年), 隋末叛军首领。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孙,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杨广为晋王时,宇文述曾参与策划拥立杨广为太子,炀帝即位后为了感谢宇文述的拥戴之功,特将自己的大女儿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
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君隋炀帝,拥其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杀。宇文化及被杀地点,《隋书》本传作河间;《北史》本传、两《唐书·窦建德传》作大陆;《资治通鉴》作襄国,今从《资治通鉴》。
隋代大丞相,后自立为皇帝的“宇文化及”曾在冠县活动,千户营是他的营垒,千户营南边的任洼村有化及台,化及台为“宇文化及”的点将台,其西北角约二百米,现存城墙痕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的故土老家,虽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她脱离了“盐碱地”的称号,父老乡亲盖起了二层小楼,年轻人开上了汽车,办起了个人企业,正朝着小康生活一步步迈进。
我,1974年出生,16岁,来聊城求学,至今在聊城工作,老家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儿时的伙伴,童年的故事。
小焕,比我大一岁,她弟弟小仓,和我同岁,按照辈分他们喊我姑。小时候都喊名字,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喊起姑姑来,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呢。小时候,我们三个常在一起玩,有一件事,今天想起来都能笑醒。
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周六下午,我们三个去东南地里割草,玉米杆高过我们的身高一半,蹲在地上割草,一丝风也没有,头上冒着汗,脸上晒出油。小仓蔫呦呦的说:“热死了,咱下坑去吧!”“小羊还饿着里,回家不得挨吵!”她姐姐对他吼。“咱想个办法,一看草多,就没人吵了!”我两个神秘的看着他,他拉起我们两个就像大堤上跑,他像小猴子一样“哧溜”爬上树,坐在大树叉上,两只手摇晃一个长树枝子,我和小焕抓住树枝顶部的小分树枝,使劲往下拽。“一二”,“咔嚓”,树枝落在地上,我们对着胜利的果实拍手、仰头大笑。小仓纵身跳下,我们坐在地上,把树枝折成一段一段的,抱起树枝飞速跑回玉米地,把树枝支在盛草的柳条编成的篮子里,轻轻的把草放在上面,虚蓬着,也不敢压,用篮子沿上的绳子系在篮子柄上,护住草。背起“一满篮子”草,回家去。在玉米地西边的麦场里,遇到院里的大叔:“您三个,割增些草,回家让您娘给熥鸡蛋吃!”我们看了看他,挤挤眼,没敢说话。
先到我家,爷爷说:“嚎,这么快回来了,割得真不少里,来,一人一块糖。”我们接过糖,撒腿跑向家西北的“常家坑”。坑里的小伙伴老远就招呼我们:“您三个,快下来,水温乎的,真得劲哎!”
我们三下五除二,外衣往地上一扔,“扑通”跳进水里,水过腰,我们打水仗,练狗刨,抓太阳。笑声,水声响成一片,热闹极了。现在几百元一次的温泉,也买不到那个时候的快活。约摸着大人快下晌了,比我们大几岁的一个小伙伴说:“走了,回家喂牛去哩,要不俺爷爷得熊我了!”我们附和“走,走,明里再来哈。”一群小伙伴都上坑沿上穿衣服,然后蹲下,让身上的水往下流流。小仓说:“哎呀,小玲,俺还得去你家,草还在你家里!”我们三个颠颠的,一会倒着走,一会跑着走,走到俺家里,他两个的草也早被我家的小山羊,小黑猪的给吃完了。只是篮子底下的树枝,还光秃秃的摆在那里,树叶也被小牲口们吃光了。我们悄悄的把树枝拿出来,放进羊圈,他们两个就背着空篮子回家了。小焕说“回到家,咱娘要问草呢,咋办啊!”小仓说:“那就实话实说,招了呗,省得挨笤帚疙瘩!”我们三个都笑了。第二天晌午,我又背着篮子去他家,五嫂子(小仓娘)两只眼睛眯成一天线,笑着说:“夜里(昨天的意思)可把你家的小羊喂饱了,今里割的草都给俺哈。”我哈哈笑:“行。”
投机倒把的那一劫,大人都没有发现,我们也没说。不过对天发誓,从那以后再没干过这事。
如今,我们三个都到不惑之年,小焕有一对儿女,大的经过自身的努力,考取了我们医院的护士,昨天还打电话说:“小妮快订婚了,你们忙,家里有事,来不了,我给俺四奶奶干去就行。”老二在聊城上高中,是标致的帅小伙一枚。她在老家最繁华地段,开了“千户营小焕时尚服装广场。”经营各种中、高档儿童、成人衣服;旅行箱包;布匹;定做窗帘、床单、被罩;其他日常家居用品也应有尽有,还承接“喜被”的制作。店里人流不断,尤其逢五必十的集市上,更忙,一派欣欣向荣,发家致富的景象。
小仓也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山大威海分校大二的优秀学生,儿子今年上初中,幼儿园在我这里上的,见了我就喊“姑奶奶”。引得班里其他小伙伴看见我,也和他一起喊“姑奶奶”,招来家长们的哄堂大笑。前几年,他们夫妇两个合计,不再给人家打工了,自己在孔繁森纪念馆南邻,开起了“荣家小院”。地锅炖鹅,红烧狗肉,农家瓜丝等,是地道的特色菜,关键是食材源于真正的农家田原----千户营老家小院自产环保蔬菜。他的老父亲80多岁了,为给儿子经营小菜园为乐,为荣。
朋友聚餐,我们去“荣家小院”是家常便饭,关键是好吃不贵还放心。每次吃着热腾腾的煎得金黄的各种“瓜托”,不由想起我的老家,我的亲人,他们朴实亲切的话语响在我耳畔,绕在我心间!
“小玲,来了,住下不?”
“走,玲姑,上俺家玩会去!”
“嗨,你是小革他妹妹啊,几个烧饼别拿钱了!”
“四奶奶,俺玲姑来了!”
“我还没看见你里,走,回家包包去,都上俺家吃去哈!”
“荣老师,我是千户营小学的校长,谢谢你,把这么多玩具都捐给幼儿园了!”
“您爹好了不,这也不孬,多亏了你赶家里了,要是光俺这些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今早打开微信,忽然浏览到“冠县乡韵--千户营村”一文!我迫不及待的打开,随即转发给小焕,还有我家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情同手足”两个群。这些照片,我看了又看,激动万千,那亲切的名字,那青翠的菜园,那熟悉的胡同....这条路,助我踏上征程,走遍千山万水,归来,这里最亲近,最美丽。雨后纵然泥泞难走,脚步依然铿锵有力!父母在,家就在,人生尚有来处。子欲养而亲不待,孝老爱亲在日常,游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
这时,电话那一端传来二哥的声音:“我给咱爹看暖气哩,安铸铁的,还是铝合金的?”
“咱哥哥说了,多安几组,你和安装的协商,捡好的安就行,主要是做好安全防护,把烟囱处置好!”
国家“精准扶贫”已责任到户,明确到人,国家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已全面展开,沐浴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春风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的冠县千户营村正在复兴的道路上崛起。
【作者简介】荣玉玲 ,女,聊城人,小教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文章在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喜欢写随笔,散文,朗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