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泰凡·热罗姆斯基( Stefan Zeromski,1864-1925),波兰著名现实主义小说作家。
他出身于基埃尔策省农村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年少时和贫苦农民有较多的接触。热罗姆斯基的父亲、伯父和几个叔伯哥哥都参加过一月起义,父亲还曾被沙皇逮捕入狱。他就读的中学也是一所沙皇控制下的实行奴化教育的学校。因此,他从小受过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沙俄的民族压迫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八八六至一八八八年热罗姆斯基在华沙兽医学校学习期间,曾和华沙的进步刊物、革命青年接触频繁。由于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曾被沙皇囚禁。一八九二年,热罗姆斯基因病去瑞士疗养,认识了许多侨居这里的过去一月起义的参加者、波兰社会民主党人和其他革命活动家。当时他虽然不能完全接受他们的无产阶级思想观点,但他认识到波兰人民必须争取自己国家的独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革,才能从被压迫下获得解放。
热罗姆斯基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一八九五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和《乌鸦麻雀要啄碎我们》。一八九八年,又发表《小说作品集》。
这些作品中,一部分以波兰人民遭受沙皇的民族压迫为题材,另一些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作者不仅揭露了占领者的凶残暴定和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对内压迫人民对外卖国求荣的反动面目而且刻画了和压迫者进行斗争的革命英雄形象。
一九十年代末,热罗姆斯基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徒劳无功〉(1898)和《无家可归的人们》(1900)。前者描写一个被沙皇统治实行俄罗斯化的学校,带有的自传成分。作者在这里回忆他在中学读书时的见闻,不仅揭露占领者
如何禁止学生讲波兰话,对学生采取种种手段严加监督,甚至私设监牢,迫害违抗者等等,而且表现了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以各种方式同压迫者进行坚决斗争的情景。后一部小说写一个鞋匠出身的医生尤迪姆,他目睹波兰城乡无产阶级极端贫困的状况,积极从事社会活动,想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可是他的一切又全得依靠上层统治者和富人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又极不可靠。作者在真实反映社会下层的疾苦的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面貌
一九O二—九O三年,热罗姆斯基发表了历史长篇小说《灰烬》。这部作品以十八世纪末波兰爱国将领东布罗夫斯基为了祖国的独立,组织“波兰志愿军团”,参加拿破仑战争为背景。作者揭露了拿破仑侵略西班牙、镇压当地人民反抗的罪恶,反映了波兰农民遭受封建压迫的痛苦。小说主人公车得罗和彼得是波兰贵族阶层中早期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车得罗年轻时参加了东布罗夫斯基的“军团”,后来又跟随拿破仑转战欧洲。他以为这样能使自己的祖国获得独立,可是他的愿望不仅没有实现,反而被拿破仑所利用,充当了拿破仑屠杀西班牙人民的刽子手。彼得虽出身贵族,但年轻时就和家庭决裂,参加过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抗俄民族起义。他渴望在波兰实现农奴解放起义失败后,自己还长期和一个农奴出身的战士住在一起,过着贫困的生活,因而很受贫苦农民的爱戴。
俄国一九O五年革命对热罗姆斯基的思想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他在革命高潮来到时写的许多文章中,热情颂扬了波兰革命者为了人民的自由和祖国的独立在战斗中建立的功绩。革命失败后,热罗姆斯基虽一度陷入悲观,但仍一直满怀深情地回忆着这场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情景。这种思想情调在他这时期创作的剧本《玫瑰》(190)和长篇小说《罪恶史》(1909)中都有所反映。《玫瑰》的前半部写参加一九○五年革命的波兰爱国志士恰罗维奇、扎戈兹达等在沙皇的监狱中和敌人进行的英勇斗争;后半部主要描述主人公逃出监狱后向工人宣扬阶级调和主义而遭到工人们反对的情况,最后故事以他们走上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结束。在《罪恶史》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的波兰妇女形象。爱娃开始在骗子和强盗的胁迫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后来在思想激进的贵族博增塔既民主又平等的庄园里工作,受到了教育离开庄园两年后,她再来时,见到这里已是一片荒芜,博增塔也死了,而且他的墓碑上刻写的碑文都是攻击他的,可以看出人们否定了他生前所做的一切。
爱娃要维护博增塔,猛烈地踢打着墓碑,可是她并未能把墓碑踢倒。这些作品一方面表现了热罗姆斯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在革命失败后理想的幻灭。尽管如此,在他以后的思想发展中,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力从未衰竭过。在一九一二年发表的《忠实的河流》中,他以一月起义为题材,描写了一个爱国贵族如何掩护一个在起义斗争中受伤的战士,使他免遭沙皇的迫害。三部曲《与恶魔的斗争)(19141919)则更广泛地反映了波兰和西欧在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状况,同时刻画了心为穷人谋福利,和资本主义黑暗进行斗争的激进人物的形象
热罗姆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早春》(192)。它以波兰独立和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的社会生活为题材,作者一方面真实反映了波兰在独立后劳动人民依然遭受压迫的情况,可是他这时又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反对十月革命后俄国新生苏维埃政权的行动作了不符合历史的反映,对当时苏联的描写也有较大的片面性。
热罗姆斯基的一生和创作表现了他对波兰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及沙俄占领者的强烈的不满。他希望能有一个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美好的社会;可是在他的晚年,又不赞成暴力革命。他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也往往是一些脱离人民群众的孤军奋斗者,最后总是失败。
在艺术上,热罗姆斯基的小说采取多种描写手法以突出主题思想。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心理描写比较细致深入。对各种景物也写得比较细腻生动,瑰丽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