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蒲宁 传记:俄国著名作家

时间:2020-10-18 18:04:30    来源: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作家。
 
蒲宁生于贵族世家。当时俄国宣布废除农奴制已有十年,蒲宁的父亲又是个喜欢及时行乐的人,祖上留下的家业日见衰败到蒲宁清楚记事时,家道已经相当破落了家庭环境使他少年早慧,很小就崇拜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俄国优秀的古典作家,但同时也接受了世袭贵族的许多阶级偏见。蒲宁对本家族昔日的豪华生活十分向往,对自家的高贵门第十分自豪,对家业的衰败颇为惋惜,深感时乖命蹇,生不逢时。蒲宁的童年是在奥列尔省祖传的地主庄园里度过的,当时这里还“遍地都是花卉芳草,庄稼林木”,“一片宜人的田园宁静气氛”。
 
蒲宁的大哥是弟兄中唯一念完大学的人,他因为参加民意党的活动而被捕,出狱后一直在家受监视。蒲宁十一岁入中学,但念到四年级便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后来就在他大哥的指导下自修。蒲宁喜欢写作,十七岁时便首次在《祖国》杂志上发表过《献在纳德松的墓前》一诗。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不得不出外谋生。他当过校对员资料统计员、图书管理员,还断断续续地为几家报馆工作过。一八九一年他在奥列尔出版了一本诗集,这里收入的诗以及他后来写的诗大都是借自然风光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受和联想,很少社会政治色彩因而曾一度引起过颓废派文人的兴趣。一九○O年,颓废派开办的出版社就曾出版了蒲宁的一本诗集,但浦宁并没有与他们长期合作下去。他后来的诗集《在宽阔的天空下)(1898)和献给高尔基的《落叶》一诗,都可以说是俄国优秀诗歌的艺术楷模。这些诗作大多是赞美祖国河山、讴歌贫困衰败的乡村和辽阔的森林原野的,文笔生动细腻,语言隽永,并无颓废派的抽象荒诞的毛病。
 
从九十年代起,蒲宁主要致力于小说的创作。在他早期的短篇中,自然景色仍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同作品人物的内心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短篇小说《田间》、《在山丘上》(182)和《末日》(1903)描写的就是家业衰败、苟延残喘的贵族如何死守着凋零的庄园的故事。短篇小说《天涯海角》、《故乡的消息》、《塔尼卡》(1892)则是着重描写俄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塔尼卡》通过一个农村小姑娘眼见父母被迫卖掉最后一匹马的故事,反映了俄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处境。但蒲宁并无意从这里引申出什么积极的结论。小说的结尾最爷,他收留了塔尼卡。当这位好心的老爷将衣衫褴楼、又冷又俄的小女孩用皮试验场经理的助手伏尔科夫听说他儿时的朋友米什卡饿死的消息,不禁回想起当年他是怎样和这个女佣人的儿子分手的:他进城上学去了,而米什卡留在乡下当了农民。现在米什卡俄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展动甚至认为自己收集标本、做科学研究,全都失去了意义,他深深为死者的不幸而感到哀痛。
 
这种思想基调很能说明蒲宁的世界观的特点。从蒲宁早期的短篇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资本主义在俄国农村的发展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的心目中,资本主义甚至是万恶之源,但如何战胜它他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俄国社会的两个对立的阶级一贵族与农民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对抗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蒲宁认为,像米什卡、塔尼卡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归根结底还是与善良的老爷的命运是一致的。他的这种阶级调和情调,在短篇小说《矿石》(1900)和《新路》(1901)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蒲宁认为,矿山、铁路等新兴事物,不仅破坏了农村的安宁,使贵族的庄园破落,农民更加贫困,而且还毁坏了自古以来的俄罗斯大自然的和谐。他在描写资本主义给农村带来的这些罪恶的同时,时时怀念着“昔日美好的生活”。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896)就充满着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缅怀。蒲宁的优秀短篇结构严谨,语言简洁,他的心理描写很传神,景物描写玲珑剔透,孔穴明晰,深为读者所喜爱。高尔基称蒲宁是俄国“当代优秀的文体学家”。
 
 
蒲宁早期的文学活动基本上是单枪匹马,与当时社会上的文学流派、团体没有联系。只是从九十年代起,蒲宁才与高尔基等作家所举办的进步文学团体有了交往这些交往对蒲宁的创作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影响的。例如短篇小说《黑士(1904)中的农民柯尔涅依最后那种不安于生活现状希望有所改变的描写便是蒲宁以前作品中所不曾有过的。但是在政治态度上,他基本上还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为任何进步的政治主张所动。蒲宁和高尔基一样都反对形形色色的颓废派艺术,维护真实的彻底的现实主义艺术。但蒲宁政治上的保守和他那种“老爷式的神经衰弱症”,使他们很难进一步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
 
 
一九○四至一九○五年,蒲宁在社会民主党人领导的《真理》杂志社工作但由于他政治上保守,与该刊意见不合,便放弃了文学部的工作,出国旅行去了。他花了数年的时间周游世界很多地方。他到过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沿途写了不少描述异国风土人情、神话故事的诗歌,如《神海》(1907)、《该隐》(1907)、《死海》(10909)《太阳庙》(190)等。这些脱离俄国当时现实生活的诗,正好说明了蒲宁对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淡漠态度。因此,俄国皇家科学院于一九○六年特意挑选蒲宁为院士是有其政治考虑的中篇小说《农村》(1910)真实地写出了俄国革命失败后农民在斯托雷平反动时期暗无天日的悲慘生活和落后愚昧的精神状态。小说通过吉洪和库兹玛两兄弟的不同生活道路,反映了农民不幸的绝望情绪。吉洪与库兹玛祖上都是农奴。农奴制度废除后,他们共同做小买卖,但因为两人合不来,只好分手各奔前程。吉洪精明狠毒,后来成了富农。起初,他想借革命的力量来对抗来自上边的压迫,但一且革命真的来了,他又吓得要命,逃往城里躲了起来。库兹玛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目睹农村民不聊生,痛心疾首。他想当一名作家但贫困潦倒的生活使他的希望成为泡影。他四处流浪,真切地看到了农民对土地和自由的希望的破灭以及他们在苦难深渊中绝望挣扎的情景。在《农村中,蒲宁笔下从前经常出现的“善良的老爷”没有了,作者个人感情的抒发也少了,小说只是在客观地叙述,自然、实在、生动逼真。(农村》表明,经过一九○五年革命的动乱,农民们已经不需要也不再相信“善心的老爷”的保护了。
 
 
一九一二年间,蒲宁又写了一系列取材于农村生活的短篇《欢乐的庭院》、《夜话》、伊挤纳特》《一百零八》、《扎哈尔·沃罗比耶夫》等这些短篇所描写的都是农村的落后、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以及革命的失败,前途的无望。人物、景象绘声绘色,跃然纸上,有时简直达到自然主义的程度。《欢乐的庭院》描写一个农妇活活饿死、儿子也因疲劳过度自杀身死的故事。《一百零八)主要是描写农村骇人听闻的赤贫景象。蒲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臻完善,尽管他的童话诗中偶尔也流露出一些唯美派的痕迹。他的小说题材开始变得多样了,出现了描写小市民令人室息的生活的短篇小说《优裕的生活》和描写城市下层民众生活状况的《圆耳朵》等
 
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蒲宁再次出游欧洲和东方各国,考察当时的资本主义文明,后来写成了短篇小说《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先生》(195)。《弟兄们》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在对待殖民地人民的态度上残酷的不道德的实质。《来自旧金山的先生》虽然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但它却能以丰富多彩的描写抓住读者的心。小说通过一个百万富翁豪华的旅游生活鲜明地层示了资本主义文明之虚伪和这位百万富翁精神之空虚、腐朽。但是蒲宁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积极的力量可以对抗资本主义文明的祸害,他只寄希望于大自然来淳化人们的精神世界
 
蒲宁根本不理解俄国即将发生的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长期冷眼旁观,徬徨犹疑,而当革命到来时,他起初茫然不知所措,继而采取公然敌视的态度,在白俄刊物上咒骂革命。一九二○年他干脆离开了革命的俄国,侨居法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百般攻击。由于蒲宁脱离了祖国和人民,他后来在国外发表的作品因而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常常为主观臆断和偏见所左右,只能写些作者早年的回忆抒发一下个人内心的感受等。这些作品的情调大都很沉闷、悲观,其中人物的命运也都很凄惨。例如中篇《米佳的爱情》(1925)写的是大学生米佳失恋的悲剧故事。小说极力渲染阔少爷米佳人格如何高尚,风度如何优雅,农民都是些呆头呆脑的蛋,农家姑娘也都是见钱眼开的贪婪鬼。
 
无论从思想上或艺术上来说,较前都大为逊色。
 
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一生》(1930),是一组贵族生活的挽歌。作品带自传性质书中描绘了俄国的自然风光和古城莫斯科的雄姿,明显地流露出作者对旧俄国的无限留恋。一九五○年出版《回忆录》。
 
一九三三年蒲宁“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蒲宁晚年因怀念祖国,产生了叶落归根之念,但因不久希特勒就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而未能实现。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