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虽然每次来的当事人各不认识,是依他们各自的方便时间而来,但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也许是神秘的共时性,我常常发现每一天的案例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今天的这两场,都是由与兄嫂姑妹妯娌的不和进而引发夫妻矛盾。
上午场,那个妻子跟自己的弟媳妇各种不和,下午场,则是妻子认为丈夫太听大哥的话。
弟媳、大哥,他们并不在场,他们不是矛盾的主体,却是引发矛盾的诱因,我且称这些人为“不在场的当事人”。
说说下午场。
这是一对外地来汉务工的年轻夫妻,妻子在水果店打工,丈夫是某网送餐员。同在一城,却不住一起,妻子和她的父母住,丈夫住在他继父租的房子里。两个人春节后开始分居,进而提到了离婚。
这个男人内心是想向妻子求和的,但是,嘴笨心怯,连向妻子发微信都怕激惹到她。他不敢面对妻子的那份紧张,写在脸上。
妻子表达能力强很多,她的愤怒也是有原因的——去年年底,大哥一个电话打来,让丈夫回去帮他做事,说是可以赚大钱,不会亏待他。丈夫二话不说把当时的一份工给辞了,连半个月的工资都不要了。
他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带走了,连电动车都说要骑回去。那架势就是他再也不会回武汉了。妻子生气地说,他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老婆在武汉,这个家还要不要?
可是,大哥的生意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忙了一阵,闲了下来,他再到武汉找工作。妻子自然对他满是埋怨。
工作如此,家事上,大哥也是强势干涉,提出两家一起装修房子,对此,她是压根不想参与的,但拗不过大哥,拿出一千块钱。装修是装修了,但此前大哥为此而上门来发脾气,令她十分不满,自己的家事都不能自己说了算,丈夫根本不张事,真的令人窝火。
丈夫认为她是不知道感谢,说大哥为此是贴了钱的。不过现场算了笔帐,事实是五千块钱的装修款,他们兄弟各出一千,母亲出了二三千,还真的不能说大哥贴了钱。
在这个家,大哥确实有着特殊的地位。
大哥十三岁弟弟十岁时,他们的父亲去世了。大哥在性格上、能力上确实要比弟弟强,母亲遇事会和他商量,渐渐的,他们家基本上就以大哥为家长了。
这个弟媳妇也是一个好强的人,既然丈夫软弱,她就要多为小家争取,在场上,她计较婆婆为大哥大嫂做的多,听命于大哥大嫂,这些年不知道贴补了老大家多少。另外,在她看来,大哥对弟弟并不好,弟弟结肠炎住院一个月,大哥大嫂都没有来看过。
同为儿媳妇,当然也要和大嫂比待遇,说大嫂从不做家务,她却经常做。
她做了小月子,被婆婆说这不能进那里不能进。大嫂做了小月子,根本无所顾忌。
生了女儿做月子,婆婆本来在伺候她,大哥一个电话打来,丈夫和婆婆两个人就放下她,一起从武汉去老家看大嫂,到下午才回,她心里当然不好想。
最关键的是,她觉得身为丈夫的,除了太听大哥的,也不会做人。
“过年时,他的继父给了我们女儿400元压岁钱,他居然多嘴讲给大哥听。大哥就说自己心里不舒服,为什么只给你的女儿,不给我的女儿。其实大哥对继父不好,以前还动过手。但是他这样一讲,婆婆就给继父打电话,继父就改口,说,这400元是给你们两家的孩子的,一个两百。硬是让我拿出两百来给了大哥的孩子。你们说,他是不是有点苕?”
呵呵。
其实,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他所在的大家庭,他身边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你们的婚姻。
父亲早年离世,在强势哥哥的阴影下成长的弟弟,个性中的软弱是显而易见的。他习惯了听哥哥的话,按哥哥的意志生活,却忽略了自己已经长大,业已成家。
男人一旦成家,尤其是有了孩子一,厘清与原生家庭的界限,是一个小家庭走向良性发展的保证。在这里,大哥代表着他的原生家庭,他习惯性地服从大哥的安排,甚至置妻子的感受于不顾。当然会令妻子不满。毕竟,他和妻子才是真正的一家人,此时,以自己的核心家庭的建设为首要任务,他应该凡事和妻子商量,而不是听命于大哥。
有意思的是,他的妻子年龄也比他大,也是一个支配欲比较强的人。当她支使丈夫不动,见丈夫唯哥哥马首是瞻,她自然非常愤怒,甚至不惜以离婚相胁。
很多妻子的愤怒都在于此——当她需要支持的时候,不仅丈夫不站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当她用自己的洪荒之力去抗衡那个“不在场的当事人”时,又被丈夫指责,终于,她撂挑子,好,老娘不陪你玩了。
她是真的想离婚吧,未必。
她不过是以此争夺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话语权,对自己丈夫的支配权,维护自己小家的利益罢了。
所以,最后,两个人是牵着手离开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