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庸
不少读者看了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认为行文罗嗦,不忍卒读。其实这多半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没有用心去读。当然这厚厚的七卷搁在面前,不啰嗦也啰嗦了。啰嗦要看写什么人,以什么群体作为描写对象。此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上流社会各色人等的精神生活,写法上“啰嗦”、反复是很自然的事。如果用高尔基的写法,大笔勾勒,粗线白描,就说不过去。当然高尔基还是对的,他的描写对象以码头工人、流浪汉居多,他在低层社会流浪,看到的都是一些豪爽的、淳朴的、平面化的人群,当用此种笔法。而普鲁斯特笔下的那些人,可不一样,他们生活在“看不见的顶层”(福尔塞语),表面看来他们的嘴门紧闭,但心底却闺门敞开,先不说那些贵夫人,就说主人公在少年时期,敏感脆弱、善思多愁,晚上临睡之前,一定要得到妈妈的吻,才能进入梦乡之后他无论在哪,都会回忆起少年时期的生活,特别是反复回忆那个“玛当莱娜”点心,以强化过去的岁月带给他的忧伤这是这个阶层中的少年人,那么贵夫人又是怎样的呢?就说年轻的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她是小说中内心世界最丰富的一个也是主人公最为仰慕、并老盼望与之交往的一个。她有着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修养,待人接物得体自然,雍容大度,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像多座港口,作家在写她与人谈论文学艺术时就占用了几个页面,这为什么呢?是不是啰嗦?显然不是,这个夫人内心储存得太多了,需要输送出去,而且得反复输送,才能达到精神上“进出口”的平衡。年轻的贵夫人是这样,那么老妇人呢?她们也不同一般,虽然老了,但常常春心不泯,在庭院里见到一只鸟飞过,心还会颤抖一下(见劳伦斯的(美妇人》)可见这个阶层人士的内心生活不同于高尔基笔下的人物作家之所以反复描写这部分下层人物的内心生活、行为更具有某种象征,能折射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如果有的作家无视“项层人士”的心理特征,在这类的小说中喋喋不休地展现小保姆的内心活动,这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也有悖于小说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