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杨凡‖散文‖ 回到第一次穿海魂衫的地方

时间:2020-10-18 15:20:35    来源:
作者:春谷凡人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东海舟山,魂牵梦萦。我有幸又重新回到了第一次穿海魂衫的地方。
   2016年10月的一天,滿头白发的我重穿海魂衫,回到舟山探望老部队,见到了年轻有为的首长,朝气蓬勃的战士,热火朝天的军营,干净整洁的营区,还有部队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使我一下子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靑春岁月。在部队领导陪同下,我走茅岭,上长岗,赴黄土岭,一路捡拾记忆,一路追踪青春的脚步。我向部队赠书,一本记载着一个1968年老兵对部队无限眷恋的情感之作,部队向老兵报告赓续传承,永争第一的历程。
   先到茅岭,这里曾是我首任宣传干事的所在。走进营区大门,眼前焕然一新,新的大楼,新的道路,新的花圃,已经不认识了,但那几株老树,高冠浓萌,郁郁葱葱,左旁有一排老屋,陈砖陋瓦,似还相识。遥想当年,我还是单身汉小青年,就住在这排平房宿舍,每天上班要走过一道弓形上坡弯道,道旁有两棵大樟树,至今仍在。夏日里,每当走过那浓荫都倍感清凉。老樟树依然树干粗硕,一抱有余,枝干蓬展,像是在张臂等待远来的游子。我快走几步,深情地拍拍那棵老樟树,心中道一声迟来的歉意,滿树翠叶啊,在秋风中频频点头。漫步上坡,看到了那座上世纪60年代的老办公楼,依然在山岩边颓颜默守。那是个两层排楼,墙体由大块山石磊砌,灰瓦铺顶,木窗木门,朴实无华,现在当作物资仓库。部队领导告诉我,营区盖了新办公楼,此楼原先计划拆除,但他在党委会上力陈意见,觉得应给部队历史留一点真实的痕迹。由此,部队党委还专门下文要求各连队都要在满足战备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一点历史的痕迹。这一番话,真是说到老兵心里去了。老兵“回家”,还真想看看当年啊!我夸赞这个领导有眼光,办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再上长岗山,那是我当年(1968年)第一次穿上海魂衫的地方,在此渡过了三年“大山水兵”(战士)的时光,现在已是兄弟连队的营地。在山上,可以眺望茫茫东海,但听不到潮起潮落的涛声;可以吹拂咸腥的海风,但无以相伴港湾里摇曳的船帆。山头绿草茵茵,树繁林茂。阵地还是那个阵地,炮位还是那个炮位,只是现在换装的武器并不放在原先的阵位中。老炮位已经荒芜。宁波老兵王土财与我同年入伍,曾任三炮班长,前两年到长岗山上寻访老炮位照过一张相,那老炮位的掩体上已爬上了绿草和藤蔓,水泥裂缝处长出了不知名的紫色小野花,在阳光下风姿绰约地开放着。那天,他手扶着废弃的老三炮炮位,面容复杂,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我突然想起,急切地问连队的指导员:"山坡下那口老井还在吗?"  
   年轻的指导员仿佛早就料到我会提出这个问题,想都没想就说:“还在,还在。每个老兵回连队,都惦记着那口井呢!”
   说罢,他领我向坡下走去。恰好那天连队正在修整那个下坡的小路。有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挺斯文的小伙子正在坡道上铲土。
   指导员自豪地介绍说:“这是我们连队的博士,工程师。”
   “博士啊?!不简单!”我由衷地赞叹,“我们那时,大多是农村兵,文化低,初中生就是小知识分子了。” 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去与他握手。小伙子腼腆地笑了笑。再一看,他脸色黑红,正是健康的“士兵红”。
   然后,我们继续向坡下走去,转过一片树丛,就看到了那口老兵们朝思暮想的老井。那块约五米见方的井台还保存良好,老井两边各有一个水槽,磨砺出岁月的痕迹。井台边沿长出些许薄薄的青苔和虽然杂乱、却蓬勃翠绿的小草。井口用铁皮盖着,有锁,用时开锁取水。连队指导员说,现在连队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口井还能使用,但不常用了,侧耳倾听,井内仍可听到汨汨流泉声。我抚着那个井台,喃喃诉说着:“当年我们就是在这儿洗衣洗被,擦澡聊天。每天日落时分,这儿就像个'城市混堂',天暗风轻,一边搓洗一边摆龙门阵哟。”我把老井拍了一张照片,晒到老兵群里,引来老兵们纷纷点赞与感叹!
   最后赴黄土岭。这是我的老连队换防后的现驻地,位于舟山定海城东北角。这个山头的位置与长岗山十分相像,也是阵地在最高处,有个弯坡连接球场、连部和食堂等处。当年战士们大多散住在阵地的各个掩体室内。掩体室是半地下式的,终日阴暗潮湿。山上雾气很大,被子长年是湿漉漉的,很容易发霉。战士们洗的衣服有时也晾晒在草地上、树丛间,很多白衬衣上都染有浅蓝色的霉花点。山上用水很紧张,旱时常常每人每天生活用水就发一茶缸。战士们的娱乐就是一片篮球场和举炮弹。夏热冬冷,青菜白饭,晚上要点油灯开班务会。这次我去一看,连队“鸟枪换炮”了。营区里盖了楼房,官兵们全都住在宽敬明亮而又干燥整洁的楼房里。连长热情地领着我去参观。先到连史室,举行了一个简易的赠书仪式,我赠给连队一本个人诗文集,里面记录了对当年连队生活的回忆。在连史室,我看到了当年我为连队写的连歌,还有连队一路走来获得的一块块奖牌,记载了连队的砥砺与光荣。在战士的活动室里,有很多运动器械,跑步机、推举机、杠铃,还有棋牌桌。另有电视、电脑房。在战士宿舍里,不再是简易的上下铺,而是铁制高架床,上面住人,下面有桌椅、小橱,像大学生的宿舍,只是每张桌上没有杂物,干净整洁,只有一张士兵的姓名标牌。床上的被子还是四四方方,有棱有角。宿舍规整又敞亮。在伙房与食堂,不再是油腻湿热,大功率油烟机和空调都已到位,地面墙面都是磁砖铺陈,干净利落,长方形的餐桌连椅都是钢制的,两边可各坐两人,桌上放着战士的座位铭牌;每餐五菜一汤,还有水果。食堂旁边有个漱洗室,有自来水和水槽,墙白窗净,靠墙一面还有洗衣机,提供洗涤厚衣、被子等物件。外面连着一间硕大的玻璃阳光房,是专门给战士们晾晒衣服的,里面有成排的衣架,整齐地挂着战士们的衣服。下午的阳光透过大片玻璃,泼洒进来,山风送出一阵阵阳光的“香味”。
   看到这里,我深有感慨地说:“回想当年,今天的战士真幸福啊!” 
   部队领导马上接过话说,“杨老师,今天我们请您与战士们一起用餐,饭前给战士们讲讲当年,怎么样?” 大家一听,都鼓起掌来。我不便推辞,就不知深浅地应了下来。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黄土岭上,照在当年老兵们种的那课老桂树上。早桂淡雅,涂上了一层晚霞的光芒。食堂门前有一片坡地,挂着一块牌子,上书“果园”二字,一排排桔树、苹果树已有挂果,橘黄青粉,时隐时现,煞是好看。连队战士们集合以后,仍然保留了饭前一首歌的传统,唱得粗喉直嗓,无关抒情,雄壮激越,声震四方。歌毕,连长向我报告,我努力挺挺胸,仿佛又回到青春时刻,毕竟多了一份沧桑。我向战士们敬礼,然后深情地说道:“1968年初春时节,有一个南京的17岁少年背着背包走上长岗山,来到红五连。他在长岗呆了三年,在舟山呆了八年,锻造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里入党提干,一路成长。他在这里懂得了爱舰爱岛爱海洋,以连为家,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他在这里懂得了听党指挥,忠诚为民,责任奉献,冲锋向前。这个人就是我。”接着,我讲了连队当年的艰苦环境与战友奋斗的故事,最后我说,“我一生走过了很多地方,变换过很多岗位,但最难忘的是长岗三年培育的初心。现在我已步入老年,我仍然告诫自己要永远保持热情、崇尚奋斗,永不言败!所以,我想勉励今天的你们,要珍惜军营每一天,训练的艰辛,生活的友谊,奋斗的汗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这财富,你们现在未必觉得,隨着时光的流逝,将越发显现出它的价值,闪耀出它的光辉!我今天重穿海魂衫,重回黄土岭,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几十年后,你们也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为军营三年会是你们一生成长的起点!”
   短短军营一天,我好像又重回1968,看到白发与黑发的对话,下井台,攀山路,精神昂健;短短军营一天,我好像又听到“长岗放歌”,海湾渔火,山路弯弯;短短军营一天,我好像又与亲和徐指(老指导员),好友运发(老排长),以及那些老战友们一起,穿上海魂衫,激情共晚霞!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