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8日,新西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奥克兰市警察局侦缉督察乔治·伍德接到一名华裔女子的报案,在奥克兰附近的怀希基岛上(当地华人称为“激流岛”),发现了一个吊死在一棵树上的中年男子,这男子是她的亲人。此外,不远处,这个男子的妻子,头部被人用斧头砍中,生命垂危
乔治·伍德当即出警,带人赶赴现场。经勘察,现场情况非常严重。那个30多岁的男子吊于一棵大树的枝下,已经身亡。离此不远通往附近一所偏僻房屋的小道上,躺着他的妻子,头部被斧子严重击伤,已经奄奄一息。那柄带血的斧头正丢弃在小道旁边的草丛中。
救人要紧,乔治·伍德当即召来警方直升飞机,将这名受伤的华裔女子紧急送往奥克兰医院抢救。无奈该女子伤势过重,失血过多,于一个半小时之后,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先前发现吊死于树上的那名男子,经警方勘察,无他杀痕迹,系自杀身亡。
随即,乔治·伍德警督即代表奥克兰警方对外发布了这则带有刑事特征的命案消息。警方同时公布了这两名死者的身份,那名自缢于树上的男子是中国公民顾城,现年37岁,那名被斧子砍中而死的女子,是顾城的妻子,35岁的谢烨。
伍德对外发表的谈话称,顾城涉嫌用斧头袭击自已的妻子后自缢,但是措辞谨慎,没有作结论性断语。乔治·伍德在随后发布的“案情分析”中强调:
“警方掌握的线索显示,他俩存在‘婚姻不和’问题。”
关于案发过程,伍德对媒体记者叙述说,是顾城来到妻子谢烨的居住地,“跟着用一把相信是斧头的武器袭击妻子。他之后还和一名邻近的女子谈话。该女子显然并未目睹事件经过”
新西兰当地报纸及新闻电讯当即发出消息,及时报道了这一事件及相关背景材料。国际三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也对此发出电讯。接着,香港的《明报》也作出报道,援引的是法新社的消息。报道引用的也是新西兰奥克兰警方乔治·伍德的谈话,所使用的语句及结论也相对谨慎。认为顾城是“涉嫌用斧头击毙妻子谢烨,然后在树上吊颈自杀”。强调了一个涉嫌”的不确定用语。
而国内新闻媒体反应最快的是天津市的《今晚报》,它在10月涉嫌”的不确定
11日(距顾城之死三天)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主要内容如香港《明报》一样,也是援引外电综述,两家报社引用伍德的谈话都一模一样,但《今晚报》用肯定的语气,认为顾城“用斧头杀死他妻子后上吊自杀身死而且,《今晚报》所使用的标题也比较耸人听闻:
出国旅行不归,流落异域当难民
朦胧诗人新西兰演悲剧
顾城杀妻后吊死在树上
这里,《今晚报》不仅用结论性的语言,作出了明显带倾向性道,并且,大概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将顾城说成是在新西兰流落异域的“难民”。但实际上,顾城从来没有申请过“避难”,也从报未申请领取“难民”救济金。他虽然旅居新西兰,却是作为学者身份应邀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亚语系讲中国现代文学的。其具有的正式身份是“访间学者”,而不是“难民”。
尽管如此,鉴于顾城在国内文坛的名声和身份,这一新闻确实收到了吸引乃至震惊读者大众的“爆炸式”效果。国内大小媒体乃至电视新闻,纷纷用最快的速度,最引人瞩目的方式,对此事件予以报道。有的报刊,甚至趁热打铁作出跟踪式连续报道,或者进步发掘材料进行深度专访披露。在此背景下,出版机构也不甘落后,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手段争夺顾城的相关出版选题和著作版权,尤其是顾城与妻子谢烨(化名“雷米”)合著长篇传记《英儿》的首发版权时,国内掀起了一股突如其来,势头凶猛的“顾城热”。
“朦胧诗”的热潮在中国内地已经落潮将近10年后,因顾城自杀而引起的“顾城热”和“朦胧诗”再受关注,很像是“朦胧诗”及其所引发的20世纪80年代新诗诗潮在世纪末的一次“回光返照”
不过,当这波被媒体和出版书商炒作的“顾城热”风云渐渐消散,在文坛、诗坛圈子内外,除了惋惜感叹之外,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索。许多人在问,像顾城这样有才气和诗歌天赋、一直有着童话诗人”桂冠的浪漫诗人,怎么会干下“杀妻自缢”的如此冷面杀手”般的惨烈事情来呢?